李成權
摘 要:語文素養是語言學習及運用等綜合能力的概括,小學階段是夯實基礎、遷移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生成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務必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學情,認真分析他們的認知規律,設置符合他們認知發展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將他們打造成基礎扎實、技能過硬的具有獨立個性和完美人格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發散思維;自主探究
語文素養概括地指以語文綜合能力為核心的素養,它涵蓋了諸如基礎詞匯、語言表達、思維邏輯以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等。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初期,也是夯實知識基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初級階段。所以,一線語文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說教,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新理念,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設置符合他們認知發展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將他們打造成基礎扎實、技能過硬的具有獨立個性和完美人格的高素質人才。鑒于此,筆者結合近幾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對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進行探索與研究。
一、充分挖掘教材,引導自主品味
教材是我們學習語文知識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小學生語文知識畢竟有限,所以我們不能盲目地東拼西湊,也不能狂妄地旁征博引,我們需要立足教材先幫學生夯實薄嫩的基礎。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根據該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收集了許多富有語言韻律和美感的名家小文,讓學生在品讀中體味語文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所以,提升語文素養首先要立足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品味和探索。
譬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雅魯藏布大峽谷》時,筆者就先引導學生通過文字走進那“云遮霧涌”的大峽谷,然后順著雪山溶水的“涓涓細流”想象著一路優美的自然風景。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好先飽含激情地給學生們師范朗讀,讓美的旋律激蕩在學生的耳邊,渲染出美的語言情境。這樣教學,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描物達情技巧,讓同學們學習和掌握教材中獨特的狀景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能夠運用文中描寫景物的優美字詞,將教材的知識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提升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二、設置開放問題,牽引思維發散
問題是探索的引擎,知識和技能肇始于問題的驅動與探索。客觀地說遷移知識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我們就要在教學實踐中適時抓住學生認知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充滿探索興趣的開放性問題來刺激學生發散思維,進而在問題的驅動下探索、研究,最后達到厚積薄發,闡發創新的境界。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不僅能幫學生更好地理解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我就抓住文章的關鍵點,設計幾個開放問題,牽引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深入探索:①看到題目中“橋”這個關鍵詞,我們在閱讀之前想象這可能是怎樣的一篇文章?②閱讀中哪些情境和詞句最讓你感動?③讀完課文,大家說一說是怎樣的“橋”將他們聯系到一起的呢?現在想一想文章用這樣的題目合適嗎?這樣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聯系上文,牽引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學習與交流,培養了他們發散思維、開拓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完善口語訓練,提升表達能力
古人語:學以致用。語言是我們交流的工具,如果沒有很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那學習語言就喪失了絕大部分功能,尤其針對小學生來說,口語交際更是我們要著重訓練的能力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一線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抓住閱讀文本的機會,通過朗讀和誦記來進行有效的訓練。
在學習了人教版四年級《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后,就組織學生展開自主討論:這封信對你有幫助嗎?你妒嫉過別人嗎?別人妒嫉過你嗎?通過學習柯巖老師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學們通過閱讀、分析和總結,結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一時間亦軒亦輊,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養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處世習慣。這樣的焦點討論,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大有裨益。
本文是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對全面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進行的討論與研究。總而言之,要想引導小學生積極高效地學習,就必須發散思維、革新理念,努力摒棄傳統的字詞句識記的單層面知識理解和技能掌握的桎梏,將語文課堂打造成學生競相探索知識和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引導學生在活潑生動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自由探索,培養自己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最終達成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楊玲菲.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幾點探索[J].新課程學習:下,2013(05).
[2]陳霞.淺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甘肅教育,2006(1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巫山縣紅椿土家族鄉中心小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