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萍
摘 要:以人為本和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模式作為小學品德課的主要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參與具有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變敘性、整體性的教學活動,讓其在活動中學會感悟、體驗,進而綜合發展。結合教學實踐,從強化教育理念、完善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模式和打造正面思想對小學思品課中“以人為本”進行了簡要的探究和闡述。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以人為本
小學品德作為學校思想教育的必修課,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有重要作用。從開設的小學品德的教學過程來看,以往的小學品德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對六年級畢業的學生,教師一味地追求分數,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師甚至和實際情況脫離,照本宣科、死記硬背一些知識性條文、道德觀念,讓很多學生出現了唯心的道德認識,常說一些大、假、空的語言。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格的發展,對品德教育時效性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對品德進行改革,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提高學生思想素養的同時,不斷健全人格素養,保障思想品德教學目標。
一、強化品德教育理念,完善教學內容
1.正視學生主導地位,強化品德教育理念
在品德教學中,為了保障教學效果,必須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束縛人類思想的陳規課程,讓品德真正起到強化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我們在品德教學中,應該將學生生活實際和書本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將課堂和社會、學位、家庭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進而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網絡,將課堂演變成育人的基地,并且圍繞這一中心開展工作。通過課外活動與社會參與過程,從根本上實現品德知識性、思想性、時效性與趣味性的有效統一。也可以根據品德內容確立教育觀點、主題和目標,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進行反饋,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品行健康發展。在五、六年級思想品德授課時,可以根據高年級認識水平,讓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對課程內容自行把握,并且聯系實際生活到講臺上面講述;在教學課堂更富有趣味性的同時,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成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2.完善教學內容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應該主動適應學生的角色變換,在師生互動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課本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填充、完善,進而滿足教學需求。在教材創造性的使用中,既包含課本內容,又包括現實、生活和時代內容。因此,在教材使用中,不能一味地教條主義,必須具有靈活性。例如,適當將教材內容由繁變簡,從思維、認知、記憶的角度去觀察、探討,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深刻。對于篇幅較大的內容,則需要我們減小內容。因為小學生品德的主要目標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過深、過難、過大的內容都不利于學生消化,因此,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整理、
編排。
二、創新課堂模式,打造正面思想
1.創新課堂模式
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作為品德改革的重點。在品德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領悟、體驗的模式,讓學生發揮自主探究的作用,在自主判斷、選擇與消化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發展的能力。如,在品德上,我們可以只傳授學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課前預習、資料整理、素材探尋、觀點歸納,再相互交流和討論。當學生討論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再點撥、引導,讓學生的主觀作用充分展現出來,或者利用嘗試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討論,從而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如,在講解愛護公物,關心集體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集體建設提出對應的問題,讓大家對班集體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后,再進行策略。在這過程中,大家都表示關心集體應該從小事做起,這也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方法。如,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課的講授中,我們可以列舉汶川、雅安大地震,讓學生從自身的優越環境聯想到災區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正能量,學會感恩。
2.正確疏導,營造正面思想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應該道理并不難,怎樣讓道德認識指導實踐才是難點。從調查顯示來看,很多學生在目睹身邊的好人做好事時經常無動于衷,而將做好事的人歸類為“傻瓜”,究其原因,不是他們不明白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是當前有很多道德敗壞,做好事帶來壞影響的事情。作為教師,既要根據實際情況,又要結合教材內容,宣傳典型的先進事跡與優良品質,讓學生明白“品德”的真正含義,從而不斷引導學生向先進人物學習,規范自身行為與思想。在科學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思想更加活躍,在提高認知水平的過程中,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以人為本作為小學品德的精髓,在從活動中來,到活動中去的過程中,必須以實際教學理念、方法為基準,用心完善教學方法,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過程中,讓其真正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蹇德順.談“以人為本”上好小學品德[J].科技資訊,2009(30):204.
(作者單位 吉林省鎮賚縣莫莫格鄉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