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海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學生充分體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活體驗;有效教學;興趣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增添生活氣息激發學習興趣
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例如我在教學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復習課時,先讓學生幫老師很快地算出老師家三個月三項支出費用的合計數。又如,教學《可能性》時,我先讓學生玩轉轉盤游戲。師:看過福利彩票的搖獎嗎?老師這兒也有一個搖獎轉盤,你們想碰碰運氣嗎?出示轉盤,學生觀察轉盤各格內放有哪種類型的小動物,猜一猜可能轉到誰,并實際轉一次。師:剛才有的同學猜中了,有的同學沒猜中,也就是說在轉盤轉動之前,我們只能是猜測。轉動后可能轉到小兔,可能轉到小豬,還有可能轉到小貓,這就是一種可能性。在談話、實際操作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現象。
二、引用生活素材呈現新知,改變新知呈現模式提高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況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因此教師應做個有心人,要善于從生活中收集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素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材,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新知。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這對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探索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如,2008年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正好遇上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結束。于是就奧運會奪牌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數學問題作為例題。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不僅鍛煉了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三、結合學生實際,組織數學活動有效學習新知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要重視過程,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結合學生實際精心組織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時,讓每個學生做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由圓錐里裝沙子到圓柱看大約到幾次倒滿圓柱。教師問:圓柱的體積怎樣求?圓錐的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圓錐的體積呢?因為學生親自動手到過沙子了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觀察,都能有條有理地把觀察到的結果敘述出來。緊接總結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加了這一教學活動,興趣也很高,都爭先恐獲后舉手發言,最后又由學生自己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經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親歷數學的探究、發現與實踐過程,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
四、挖掘現實生活素材,組織練習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論指出,獲取數學知識不是最終目的,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科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新的教學大綱又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完確定位置的方法之后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再根據教師給每個小朋友的信息找一找自己的新位置從而鞏固新知。又如,在學生已經知道百分數表示的意義之后,這時叫學生拿出自己收集的百分數在小組說一說它表示的意義。再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
通過解決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以及組織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
總之,要想真正讓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果園,共同摘取“有效教學”的果實。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北蔣實驗學校)
編輯 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