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順乎天而應乎人”,推崇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指出陰陽平衡,健康一生……這些都是《易經》告訴我們的養生之道。
陰陽調和 百病不擾
《易經》的“易”字本身就是一個“日”字和一個“月”字所組成的。上邊是“日”,就是太陽;下邊是“月”,就是月亮。《易經》告訴我們大自然陰陽消長的秘密,這可以引入到我們的養生方法中。合理順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為我們人體所用,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極圖是講陰陽氣化最簡單卻又是最實用的圖示了。它濃縮了《易經》最高深的陰陽哲理。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陰陽平分天下。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它們互相轉化,互相制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
那么,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么呢?具體說來,一天之中的子時(夜晚23至1點)、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11至13點)、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陰轉化。陰極之后,進入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后,則又進入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
陰陽失衡 導致疾病
陰陽平衡,表現在大自然就是陰陽氣化的平衡,表現在人體,就是陽氣和陰精的平衡。如果陰陽能夠平衡,那么這個人一定是氣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臟安康。所以我們說,人的容顏,也就是臉,如果是紅潤的,明亮的,發光的,那就說明他的五臟一定是安康的。
反過來,陰陽失衡就會導致疾病、導致早衰。“陽虛則寒”,寒的表現一個是怕冷,一個是手腳發涼,少氣、乏力、疲倦,脈搏很弱,這都屬于陽虛。
陰虛也是陰陽失衡一個很重要的情況,陰虛是人體的經血精液發生了虧耗、虧損,功能呈現虛性的亢進?!瓣幉恢脐枴?,就會出現虛性的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即手心兩個,足心兩個,再加上胸前的心,就是“五心”。五心煩熱的典型表現有以下三個:首先晚上掀被子,自己覺得手燙腳燙,還有骨蒸潮熱,一燙一燙地發熱,骨頭就像有蒸汽在蒸。最后是盜汗,盜汗就是睡醒一覺就出汗,消瘦,口干舌紅,脈細無力。
在天地間采吸日月精華
陽虛的人和陰虛的人,都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陰陽氣化規律來進行養陽和養陰。怎么補充陽氣呢?正午的時候,日頭當頂,我們移到戶外庭院里邊可以脫掉帽子,讓太陽的日精從頭頂的百會穴,進入我們的人體。
除了正午,一天我們有很多時段可以采補陽氣。早上日出的時候,我們面向東方做深呼吸,那么陽氣可以從鼻孔還有從人體的各個皮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如果我們住在高樓里,可以面向南方打開窗戶讓陽氣進到屋里,進到我們的身體。傍晚的時候吃過晚飯,在日落紅霞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到戶外去散步,盡量地享受和采吸太陽給我們這一天中最后的一次機遇,最后一次的關照。
另外,晴天的時候,我們在藍天白云下,在曠野里,做深呼吸,可以讓陽氣充分地營養我們的人體。
除了采吸陽氣,我們還要吃養陽的食品,比如說雞肉湯、牛羊肉湯、豬肉湯,還有黃鱔、韭菜、冬蟲夏草等。藥物,我們可以用人參泡水喝,如果我們陽氣實在虛,還可以吃金匱腎氣丸。
我們怎么采氣補陰呢?首先要知道偏陰的氣在哪些地方最多。在海邊,在山林,在河畔,在湖邊,我們可以到這些地方去接地氣,用地氣的精華為人體補陰。接地氣就可以給我們的身體補陰,這是給我們陰離子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我們可以經常赤足,脫了鞋子,讓地氣從腳底板的一個穴位,叫做涌泉穴,上升到人體。
除了采氣補陰,還有養陰的飲食。一個是長在水里邊的東西,比如說水稻、藕,還有竹筍、荸薺、菱角等。還有生在向北背陰的食物,比如黑木耳、蘑菇。另外還有越冬的冬小麥,生長在地里的地瓜,因為地為陰,天為陽,這些都是很好的養陰食品。
(摘自《中老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