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慶
摘要: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五音療疾”的記載。本文對五音治療疾病的源流、機理、臨床應用進行了文獻綜述。認為運用中醫五音理論來指導疾病的治療和養生是一種綠色、安全、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中醫;五音;五行;療疾
我國是最早使用音樂給人體治病國家之一。戰國到清代的歷代文獻中均有大量相關論述和臨床實例的記載 [1],早在《呂氏春秋·適音》中就有:“故樂之務,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適”[2],說明那時的古人已認識到音樂可以調節人的心境與性情,進而使人的行動更得體,更符合禮教。隨著歷史的發展,作為養生怡情的媒介,音樂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診病治病的手段。
1五音
《靈樞》中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古人通常把宮作為音階的第一級音,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五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相當于現在的12356 do、re、mi、sol、la。
2音樂療疾
用音樂治療疾病最早見于《內經》。在《內經.金匱真言第四》中有: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叫呼也,過怒傷肝,可用角音之悲涼使之哀傷,以治過怒;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過喜而傷心,可用徵音之火熱使之驚恐,以治過喜;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過恐傷腎,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過恐。其中詳細地記載了宮、商、角、徵、羽五種不同的音階調治疾病的內容。用心、肺、肝、脾、腎五臟的生克關系,結合宮、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發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作了論述。本文試從中醫理論的視角來解讀中醫五音用于治療疾病的機理。
3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音樂療法與中醫學相通的共同法則。陰陽和諧、平衡是中醫學和音樂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古代音樂的音調變化、高低寬窄、音色清濁、音量強弱、層次疏密、節奏快慢、結構繁簡等無不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3]。節奏分離、音響強烈的刺激型音樂屬陽;節奏輕緩、旋律圓潤的安靜型音樂屬陰。其中眾多過渡型和混合型的音樂,即是陰陽變化的反映[4]。
4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也是中醫學最主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中醫五行、五臟、五志理論的支架。五行學說認為,自然萬物包括人同處于世界的五行結構之中。古人根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規律,把自然界中的聲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并將五音與五行、五臟、五志有機地結合起來。即“肝,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在音為羽,在志為恐。”可見,中醫很早就認識到聲調的不同對人體五臟生理或病理活動以及人的情志變化有著相應的不同影響。它不僅豐富了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還構建了聲學與醫學相關理論的框架。
《靈樞·憂恚無言》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說明喉嚨、口腔是發聲的主要器官。而喉嚨、口腔又通過經絡與五臟緊密聯系,人體只有五臟氣血充盈,運行通暢,才能正常發出聲音。可見,五臟與聲音有密切關系。五臟精氣充足、氣機調暢是發出各種聲音的先決條件,即“五臟外發五音”。由于五臟的形態結構不同,所藏精氣有別,參與發聲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別與五臟有選擇性的相應關系,即“五音內應五臟”。既然人的臟器在不同的季節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而音樂又起源于對自然意境的模仿與再現,所以在臟器與樂音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相生相克關系,即可以用“五音”譜寫的相應樂曲調式來刺激和補益相應的臟器功能,這可以稱之為中醫順情音樂療法[5] 。具體的說來,可表現為以下五種情況:
(1)角為春音,屬木主生。正角調式能促進體內氣機的上升、宣發和展放,具有疏肝解怒、養陽保肝、補心利脾、瀉腎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肝氣郁結、肋脹胸悶、食欲不振、性欲低下、月經不調、心情郁悶、精神不快、煩躁易怒等病癥。
(2)徵為夏音,屬火主長。正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上升,具有養陽助心、補脾利肺、瀉肝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脾兩虛、內臟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悶氣短、情緒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癥。
(3)宮為長夏音,屬土主化。正宮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穩定,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具有養脾健胃、補肺利腎、瀉心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升降紊亂、惡心嘔吐、飲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虛氣短等病癥。
(4)商為秋音,屬金主收。正商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內收,調節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具有養陰保肺、補腎利肝、瀉脾胃虛火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肺氣虛衰、氣血耗散、自汗盜汗、咳嗽氣喘,心煩易怒、頭暈目眩、悲傷不能自控等病癥。
(5)羽為冬音,屬水主藏。正羽調式能促進全身氣機的潛降,具有養陰、保腎藏精、補肝利心、瀉肺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虛火上炎、心煩意躁、頭痛失眠、夜寐多夢、腰酸腿軟、性欲低下、陽痿早泄、腎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癥[6]。
5樂者,亦為藥也
名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音樂與中醫藥親如手足,互相滲透。樂療之理即藥療之理,用樂如用藥,樂有歸經、炮制,五行選樂廣為應用;樂有升降浮沉、四氣五味、配伍、反佐及個體差異。草木無情而樂有情,載道養生則“用藥不如用樂矣”。音樂能改變氣質、陶冶性靈、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富于人文關懷而又高于藥物的功用。在古希臘傳說中,太陽神阿波羅是掌管音樂和醫療的神。據說,當他同時撥動詩琴的兩根弦時,就可以使受箭傷的人減輕疼痛。當時,人們默認音樂和醫療歸屬于同一個神,它們都可以治療病痛。
音樂治療融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學于一體,迅速發展成一門現代學科。中國先民們早就開始探索宇宙旋律與生命節奏的秘密。音樂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與中醫有著不解之緣。
由此可見,音樂對人體狀態的調節及疾病的治療有一定作用。中醫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中五行對應五臟、五音的理論蘊涵著豐富的音樂治療思想,為音樂治療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LIU Gang.Music therapy walksalonein an awkward position.Goat City Evening Paper,2000(3):17.
[2] 鐘志廷.中國音樂治療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5,22(4):395397.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284.
[4] 程雅君,程雅群.道教音樂養生的機理研究[J].宗教學研究,2005(2):4952.
[5] 曹蓓,王許無.從《內經》理論談音樂療法的優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4):910.
[6] 曲黎敏.五色、五官、五音在中醫中的應用[J].中華養生保健,2006(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