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要:我國當代大學生性行為趨于開放且性知識匱乏,國內高校性教育保守、滯后,兩者之間的差距提示我國高?,F行的性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性行為特點已不相適應。結合西方性教育的先進經驗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當前高校的性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性行為性教育
.性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近年來頻發的安全事件,更是將大學生的性行為和高校的性教育推到了輿論的前沿,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開展相關的研究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一、 當代大學生性行為及高校性教育現狀
近年來,許多學者針對大學生的性行為和性觀念進行了的研究,而這些研究報告的結果無一例外是另人擔憂的。樂學裙等對浙江省10所高校751名大學生做了性行為調查,大學生手淫報告率為53.9% ,性愛撫為27.4%,性交為16.6%,初次性交年齡為(18.48±2.71)歲,其中同性性愛撫為2.3%,同性性交為1.9%[1]。王湘蘇等對江蘇省5所高校3221名大學生性觀念的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贊成在校期間發生性行為,4.7%贊成宿舍內留宿異性,3.7%贊成有多個性伙伴,1.7%贊成發生有金錢(物品)交易的性行為,而其中只有34.6%的大學生表示如果發生性行為肯定會事先準備安全套[2]。張事業等調查了大學生對于性傳播疾?。⊿TD)和艾滋?。ˋIDS)的了解程度,表示了解STD和AIDS的醫科學生占52.1%,非醫科學生僅占18.5%[3]。
我國性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 1990年首都師范大學面向全校師生開設“性健康教育”選修課,19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專業[4]。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性教育還是局限在少數高校,也只有部分醫學院開設了“性醫學”課程。而多數性健康教育課由保健醫師、臨床醫生或隨時抽取其他任課教師進行講解,對其效果的評價也無人問津。概況而言,我國高校性教育存在三個誤區:一是無師自通論;二是封閉保險論;三是救急論[5]。“無師自通論”機械的將性歸咎于的生物本能;“封閉保險論”錯誤的認為減少性信息的接觸頻率能直接降低性行為的喚醒程度;“救急論”則干脆把性教育當成矯正“問題”的補償手段。在針對高校性教育的調查研究中,82%的大學生認為當前高校的性教育“太保守”,17.8%認為“適當”,僅1.1%認為“太開放”[3]。
二、 對高校性教育的建議
眾多的研究都提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國當代高校性教育的力度與大學生對性知識的需求之間有很大的落差。而國外先進的性教育經驗及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我國的性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素材。
(一)注重性教育內容的平衡和遞進關系
.個體的性觀念代表個體對性生理、性心理、性行為、性道德、性規范和性文化等總的認識和看法,對人的性意識、性追求和性行為具有重要作用。性教育的重點應在于幫助大學生建立一個健康全面的性觀念。.
作為美國高校通用的性教育教材,《人類的性存在》一書的編寫思想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三個層次的內容結構:提供日常生活和處理性機能問題所需要的實用信息;幫助大學生在思考和討論性的話題時感到舒適而非煩惱,并且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關性的決定時更負責任;讓大學生熟悉在性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尤其是這些方法中固有的問題,以便于他們能夠理智和批判地閱讀研究報告[6]。這三個層次的內容框架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是吻合的。
馬斯洛認為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7]。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只有在較低層次需求得到相對的滿足的情況下才會轉而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在性教育中我們常常涉及的話題也分處于各個不同的需要層次。減輕性焦慮、合理釋放性能量、解決性機能方面的問題屬于生理需求;獲得性安全的相關知識、了解性疾病的防治及預防性暴力的問題屬于安全需求;理解愛情在性行為中的重要角色,從情感上獲得性親密的問題屬于歸屬與愛的需求;能尊重自己和對方在性問題上的感受,在討論性的話題時感到自如,在做出與性相關的決定時能承擔責任的問題屬于尊重需求;最后,理智并批判的看待與性相關的社會現象及研究報道,發展個體的性觀念、婚戀觀及道德感,這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性教育的課程的設置要遵循個體需要層次發展的進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開始發展到社會自我的成熟。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性教育
為了更好地實踐性教育的內容,課程設計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增加參與性和自我表達的機會,從而促使學生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的性觀念,并能夠承擔自己在性行為方面的決定。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充分的借鑒性教育王國瑞典的經驗。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現代性教育的國家,因為其完善的性教育體制和出色的性教育成果,瑞典也被稱為性教育王國。1933年,瑞典成立了非政府組織RFSU,即全國性教育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for Sex Education),到2000年,其核心會員已超過600人,建立了超過250個青年中心和少女中心,主要的工作人員為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醫生與助產士[8]。瑞典性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生物學、人類生長與發展、性行為等,其教育的方式也十分靈活,教師講課采用啟發式、游戲式和參與式,通過角色扮演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性教育課程外,性教育專欄、青春熱線和兩性關系團體輔導也是非常有益的補充。性教育專欄接受學生和老師的投稿,在更大的校園范圍內進行性知識和性觀念的交流,解答大學生可能共通的一些問題,大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青春熱線是一種個性化、及時化的性教育,對有困惑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能夠很好的減輕性心理方面的困擾,并預防性行為中“危險”的發生。兩性關系團體輔導可依托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采用團體心理咨詢的方式,讓大學生們通過團體活動和相互交流了解兩性在愛情和性方面心理和生理的差異,并獲得兩性交流的技巧和健康的互動模式。以上幾種方式都非常適合我國現階段的性教育國情。
(三) 倡導并推動全程的、終身的性教育
一個人性心理和性行為的發展自出生起就開始了,甚至于在受精卵分裂生長出原始性征的時候起就已經開始了。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在18歲進入大學以前人已經經歷了性欲力發展的5個階段。在西方,性教育從小學一直貫穿到大學畢業,而且教育的對象不但包括了可能受到性問題困擾的各階段年輕人還包括他們的父母。德國兩位心理學家撰寫的青少年身體啟蒙叢書共三冊:《所有男孩都應知道的》、《所有女孩都應知道的》和《所有父母都應知道的》。在《所有父母都應該知道》一書的扉頁上用大字寫著:“青春期父母”比青春期的孩子承受更多的壓力,本書將告訴“青春期父母”,應該如何思考他們的憂慮,應付憂慮,從而最終減輕憂慮,讓孩子渡過充滿風險的青春期[9]。
盡管大學性教育的有效開展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幼兒期、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性教育,但是大學的性教育仍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與大學生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是密切相關的,性教育中還包含著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
埃里克森的畢生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持續一生的,按照不同階段的任務基本可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核心任務,如果核心任務能夠得到積極的解決,就發展出了積極的品質,否則就會產生心理危機,影響健全人格的發展[7]。大學生所處的人格發展階段為成年早期(18~25歲),所要解決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親密關系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與人疏離。只有順利的度過這一階段,在進入成年期(25~65歲)時,才能順利解決核心任務——生育,從而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在關心后代中獲得繁衍感和價值感。性心理和性行為伴隨人的一生,大學生走出校園之后,隨著建立家庭、養育子女不同階段的需要,仍舊需要與自身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性教育或者性咨詢。
學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而家庭和社會是性教育的大背景。高校性教育的開展應著力建立一種由家庭——學?!鐣M成的整套教育體系,同時大力倡導并推動性教育這項偉大的工程,遵循心理學提倡的畢生發展的原則,從小抓起,分階段進行,實行終身教育。
參考文獻:
[1]樂學裙,肖萬福.浙江省751名大學生性行為現狀.中國學校衛生,2007(03):206.
[2]王湘蘇等.江蘇省大學生性觀念及艾滋病相關態度調查.中國學校衛生, 2007(11):966.
[3]張事業.大學生性心理與大學的性教育.高等農業教育,2000,112(10): 34.
[4]胡維芳,朱愛勝.基于比較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性心理與教育的研究.心理科學,2007,30(6):1450.
[5]李海紅,隋麗麗.高校性教育的分析與思考——從中外高校性教育的比較談起.煤炭高等教育,2005,23(1):74—76.
[6][美]珍妮特·S·海德,約翰·D·德拉馬特.人類的性存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3.
[7][美]Dennis Coon, John O·Mutterer.心理學導論(第11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457-458,130-132.
[8]胡佩誠.瑞典性教育的經驗與啟迪.青年研究,2001,(8):43-46.
[9][德]馬克斯·弗里德里希.所有父母都應知道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