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敏
摘 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民辦教育規模增長迅速,并在我國的國民教育版圖中占據重要一極。但民辦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又面臨著諸多困難,如地位上的不平等,資金來源上的困難等等。這些都成為制約民辦教育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本文試圖從我國民辦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入手,初步探究解決這些問題之策,以期為我國民辦教育發展提供可資借鑒之思想理論。
關鍵詞 民辦教育 困境 政策扶持 教育公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國民教育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教育領域的大門向社會投資者的敞開。我國民辦教育規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壯大,并發展為國民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8年我國各級各類民辦教育機構已發展到接近8萬余所,在校生達1769萬人,占全國各級學歷教育總規模的5%以上。但也應該看到,我國民辦教育在蓬勃發展的背后也隱藏著種種危機。例如,全國的民辦教育機構總量雖大,但是上規模的卻很少;全國每年申請開辦的新民辦教育機構數量很多,但每天在消亡的民辦教育機構也不在少數。這些現象的存在也正說明,雖然從外表上看我國民辦教育發展似乎欣欣向榮,但實質上民辦教育的發展也存在著種種現實困境。
一、我國民辦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民辦教育機構與公辦教育機構地位上的不平等
公辦教育機構與民辦教育機構所面臨地位上的差異似乎一目了然。在社會公眾眼里,公辦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而民辦學校卻被打上了“賺錢”的標簽,得不到社會民眾的支持。而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稅收待遇上的不平等。由于民辦教育機構被貼上“私有化”的標簽,因此他們必須繳納一些公辦教育機構不需要繳納的各種稅費。這就造成了民辦教育機構與公辦教育機構事實上的不平等。其次,教師待遇上的不平等。眾所周知,公辦學校的教師擁有事業單位編制,享受全額財政撥款,并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工資福利待遇體系。而民辦學校教師則是老板的“打工仔”,屬于體制外的人員。再次,政府財政教育經費撥付不平等。在我國很多地區,民辦教育機構承擔了很大部分提供義務教育的職責,但卻不能跟公辦學校一樣獲得國家的生均財政撥款,這種教育經費撥付上的不平等也極大地限制了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民辦教育機構缺乏應有的自主權
由于受我國教育行政體制的影響,民辦教育機構還不能根據效率原則進行最有效的資源配置,也不能根據自己已掌握的各種信息資源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這種現象也可稱之為缺乏辦學自主權。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招生自主權缺失。雖然國家法律賦予民辦學校自主招生權,但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卻出臺各種政策對其進行限制。如限制招生范圍、招生片區、招生分數等等。其次,課程設置自主權缺失。民辦教育機構雖然是私人投資辦學,但在辦學的內容上卻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嚴格限制。如教材的選擇,課程及課時的安排等等,這些限制導致民辦教育機構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從而使得它們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民辦教育機構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不穩
由于政府部門對民辦教育的支持欠缺,造成大部分民辦教育機構辦學條件較差,師資隊伍不穩定。如大多數民辦學校租賃民房或企業、學校的舊房子,有的學校由于經常遷移校址而被戲稱為“流動學校”。這既不利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穩定,也給政府部門的管理帶來困難。而且,很多民辦學校的圖書資料,設備儀器,場地設施等方面達不到國家的最低要求。教師的工資低,待遇差,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學校工作缺乏穩定性。學校對教師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對學生的教育缺乏長遠規劃。這既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學校形成自己的傳統,創出自己的特色。
二、民辦教育如何突破其發展瓶頸
(一)加強政府引導,促進教育經費對民辦教育的扶植
我們一談到教育問題,就是講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過低。而我本人認為,教育的根本問題并不在這里,而在于目前的教育經費投資方向上。努力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這幾萬億元的投入。首先,教育經費的使用一定要透明,而不是讓廣大民眾霧中看花。這就是說,教育經費的投入一定要均衡,既然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為何公辦學校能得到國家的教育經費撥款,而民辦學校卻得不到。其次,教育經費的投入要雪中送炭,而不能老是搞錦上添花。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在艱難的發展中,先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在北京,投在大城市興辦大學和支持重點高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了今天,還不改變這種做法,依舊重城輕鄉,重大輕小,重公輕私,只能造成教育資源的畸形發展。
(二)給民辦教育機構松綁,讓其在自由中馳騁
現在的民辦學校不僅不能自由馳騁,而且在很多方面不能與公辦學校平等。以辦學的土地為例,很多公辦學校用土地一路綠燈,有的根本不要錢,由政府劃撥。而民辦學校即便交錢也找不到土地。民辦學校教師隊伍不穩也與待遇不公直接相關,公辦學校教師不僅可以享受高工資,而且退休養老有保證。而民辦學校教師卻沒有相應的待遇。既然都是從事教育事業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為什么國家不可以給從事民辦教育的教師一些補償?諸如此類,在民辦教育發展中還有很多,如對民辦學校的考核問題、教師的職稱評定問題、招生數量問題、專業設置問題、自辦分校問題、都應該松綁和放開。
(三)民辦教育投資者應加強社會意識,而不是一味追求盈利
不可否認,民辦教育機構的一部分投資者是以賺錢為目的的,政府政策也支持民辦教育投資者通過其辦學活動取得回報。但這一政策并不能成為民辦教育機構投資者借此赤裸裸賺錢盈利的擋箭牌。首先,民辦教育機構投資者應明白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只有擺正心態,才能在機構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利潤與公益的平衡,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機構走的更遠。其次,民辦教育機構的投資者應把目光放長遠,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當時當下,更不能殺雞取卵。教育的投資是一個相當長的周期過程,只有在長期的教育周期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傳統,也而才能創出自己的教育品牌。
參考文獻:
[1]趙敏.民辦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09(04).
[2]郝占輝.民辦學校的發展困境與制度保障[J].繼續教育研究,2011(06).
[3]吳華.民辦教育在中國的前景[J].民辦教育研究,2008(01).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