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通過了解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釋家中的和諧向上思想的精華,從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樹立理想等方面探索如何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釋家
文化的定義很廣,人類的一切行為,活動,思想都可以叫做文化。今天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同時有道家釋家,等多種思想的綜合體。
1.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1.1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之所以博大精深是應為它相較于世界其他文化的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很隨和,很少排外,任何文化只要他有益處,中國傳統文化都會吸收它,運用它,在最后自成一派。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理性,有著很強的現實主義,強調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尤其是強調倫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文化對政治的穩定,物質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周公旦的禮樂,到孔子的《論語》,到二程朱熹的理學,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的發展不斷完善,帶領著中國人不斷的富強。這是任何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在3世紀到16世紀中國進入了讓世界都羨慕的黃金時期。在漢代中國的文化剛剛成熟,中國就成功趕上了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到了中世紀隨著中國的文化進一步成熟,文化帶動著發展,中國更是突飛猛進,成為世界上最富饒,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千三百年里中國社會為數量眾多的國人提供了比世界上其他社會更多的物質保障和心理安全感。
1.2中國文化是統一連續的文化,沒有明顯的突然停頓,不僅遺跡處處,而且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從神話傳說開始,到周公時代有了體系,到諸子百家時代進入黃金期。公元前5世紀,人類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人類的軸心時代,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幾乎同時出現。這個時代人類用理智,道德來思考社會,軸心時代影響一直到了今天,也就在那時形成了今天文化的基本形態。也在那時中國產生了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兜赖陆洝冯m然總計5000言,但是微言大義,道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唯心的概念,同時其辯證法與黑格爾類似,正因為如此西方人把老子當做東方哲學代表,而儒道互補的思想也始終滲透在中國文化中,但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始終是儒家主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典籍是《五經》,它是由詩歌社會,禮儀,和歷史文獻構成,而他的集大成者就是孔子。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恒久,以至于200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用“儒家學徒”來形容,儒家要求人們正直,誠實,忠誠,仁愛(未知生,焉知死)。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即后世尊稱佛祖釋迦牟尼。東漢明帝時經絲綢之路正式傳入我國,一經傳入立即結合國情不久以后形成“漢傳佛教”。中國當時以皇室官方組織高僧,嚴謹制度下進行了書面系統的翻譯,達到翻譯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統和完整的?!鞍l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法廣為流傳,學會放下個人一切名聞利養,去利益眾生,達到明心見性,開啟智慧法門。
2.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借鑒
2.1引用儒家的治學之道,強化校風、學風建設。儒家學派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華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鬃娱T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絲不茍,認真嚴謹,學習是艱苦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逐步積累、由量變到質變融會貫通的過程。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之;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孔子告誡學生,只有志向堅定、毅力堅強,才能最終獲得成功。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有進行學習的能力,只要經過孜孜不倦的學習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他對仲由說: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W習知識必須踏踏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每個人根據自身需要去尋求所欠缺的知識,進行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從而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而不是裝點門面,炫耀于人。當前大學生在喧囂的現實生活學習中持這種治學態度,一定能做到求真務實,精益求精,一絲不茍。這樣不偷懶,不作假,不傲慢的良好學術氛圍不僅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更加強化校園奮發積極的學風建設。
2.2借鑒老子的成功之道,寬和處世。道家代表人老子著作《道德經》,因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遵循自然規律,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人們對事物的兩端都應當觀察,無論難事與易事,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大學生正值青年,血氣方剛做事易沖動,來自全國四面八方,不同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日積月累會產生摩擦,使友情產生隔閡,處理不當則會影響學習生活進而產生心理隱患。通曉先人著作中哲學精華,用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辯證策略,學會處無為之事,效法自然,保持謙恭、溫和的氣度,減少過分主觀欲望和物質利益追求,營造清靜安定的環境,使人際關系和諧有序。所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理智對待個人喜怒哀樂,平衡心態,不斷增強文化修養,于生活起居、待人處事少私寡欲,達到恬淡處世的和諧人際環境。
2.3借鑒佛學慈悲心懷,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志向。真正的慈悲來自于內心對生命的尊重和感悟,人們之所以困惑,之所以煩苦,根源不是外界的原因,而是內心因欲望而失去自由。大學是學子們立志求學將來創業報國的精神知識發源地,是形成價值觀念、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人一生當中的際遇,有順境,有逆境,一切都是磨練意志、考驗心性,要守住道德界限,境隨心轉,學會放下名利、虛榮,學會感恩,以一顆包容智慧的清凈心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志向,專心致志學好知識技能,全心全意付出勞動,孝養父母,幫助同學,珍惜今生與我們相遇、同行的人,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為人處世純粹高尚,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盡到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
激烈的競爭年代容易使人們視物質利益至高無上、拜金主義滋生, 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則是人們在當代修身養性的一副良藥。平衡心態、平等對待人和事,得失不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順才能和諧。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把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繼承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 不僅僅滿足于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和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重視道德教育,引導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善良,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