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娜
摘要:經濟類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挑戰,本文以調查分析為手段,掌握了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認為可以為就業工作提供抓手,為未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奠定現實基礎。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建議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描述
G大學的學生就業工作伴隨著該校的改革的轉型,從工作時間軸上,就業工作可分為“兩個時期”“三個年度”。“兩個時期”,即從2010年至2012年6月,是本科生就業工作成熟完善期,而2012年6月至今,該校落實研究生二級管理,是本、碩學生就業工作共存發展期,兩個時期的工作共同見證了該校的發展脈絡和跨越進步。“三個年度”代表了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個就業工作年度,三個年度均實現了較高的就業率,共同度過了2011年的相對就業低潮,三年平均就業率本科畢業生達到了95.53%,碩士畢業生達到了95.08%。
二、研究及調查概況
為進一步核實就業統計數據,在本文寫作之前,筆者對該校經濟類本碩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此次調查主要采用電話采訪的方式,通過對調查者進行電話聯系,收集相關就業信息。為保證聯系到盡可能多的已就業本科、研究生,此次調查先后進行了三輪電話采訪,歷時一月。本科生三屆畢業生共743人,通過登記電話號碼取得聯系共401人,占總人數的60%。三屆畢業研究生共計347人,其中電話撥通且接受采訪的共計213人,占61.4%。
本次調查從經濟類本碩畢業生整體、各專業就業狀況兩個角度進行追訪,雙角度均從工作地點選擇等八大項進行訪問。
三、研究結果及建議
從畢業生整體角度,對本碩各項調研要素進行歸總。值得注意的是,該表各要素數據均取各該調查所得的最高值,以此體現最具代表性的就業狀況,年薪狀況除外。由數據可知,畢業生通過互聯網求職已成為主流,北京是該校本碩畢業生主要的求職意向地區,半數以上的畢業生選擇到國企工作,并工作在與所學專業較相關的金融領域,從事第三產業的相關工作。畢業生初次就業三年內更換工作不頻繁,能夠踏實本職、專注工作。在“專業相關度”要素上,碩士的評價低于本科近半數(百分比衡量)。本碩工資呈現差距,入職年薪碩士畢業生高于本科畢業生17.37%,目前年薪則多出32.17個百分點。在“專業培養建議”上,本、碩不約而同選擇了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從該校經濟類本、碩兩個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對比來看,本、碩兼有的專業,除財政學專業外,碩士畢業生三年平均就業率高于本科畢業生;只設有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或學科中,專門史就業率最低。從經濟類各專業三年平均就業率來看,本科方面,金融、國貿、貿經三個專業就業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在碩士研究生方面,專門史三年平均就業率最低。從各專業內各年度數據看,2011年就業率最低,除保險專業走勢平穩之外。出現逐年上升趨勢的本科專業有金融學、國貿、保險、經濟,維持平穩的本科專業有統計、財政,呈下降趨勢的本科專業有貿經。碩士研究生方面,三年中,各年就業率逐年上升的專業有國貿、財政、專門史,保持平穩的專業(學科)有金融學、產經、統計、勞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數量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沒有就業率下降的專業。
針對經濟類畢業生的就業調查結果,謹提出以下建議。
1.就業率統計仍需精確。數據是就業工作分析的基礎,數據不盡不實是統計的大忌。本次調查中,離京工作畢業生多因手機更換而未能聯系,造成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不夠完整;年薪問題相對隱私,受訪者的回復不夠明確,可能會造成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等等。“就業率提純”也應是工作重點之一,應將“簽約率”作為就業率參考的主要指標。繼續按照現有方法,將“簽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證明”“升學”“出國”“自由職業”的就業類別分項統計。
2.就業、培養仍需協調。就業工作和培養工作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兩翼,學生未來走出校門能否在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能否在本專業領域呈上升發展趨勢,有賴于就業和培養互相配合,共為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計。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該校從2011年起招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一下簡稱“專碩”),包括金融專碩、保險專碩、應用統計碩士、稅務專碩、資產評估碩士5個專業,共37人。2013屆專碩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值得密切關注,與專碩培養方面的協同合作必將成為未來的熱議之題。
3.學生指導、規劃仍需深入。總結本次調查,可以得出,學生就業的狹隘性——就業意向地區集中在以北京為首的中心城市,中部、西部地區就業意愿極弱;升學率有所提高,但在考研、考博的學生中依然存在定位偏高,不切實際的情況等等。學生就業的盲目性——就業前不注重職業規劃和就業、畢業準備,面臨就業目標不明、職業選擇盲目。凡此種種,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任重而道遠。
4.多方配合仍需密切。從本科畢業生就業看,不得不提出的是,家長對學生的初次就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個別家長對就業工作態度消極,對就業手續重視程度不夠。這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中北京生源居多,學生就業條件較優越,家庭環境較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個別家長就業觀念不正確,對子女教育培養的導向存在偏差,不能正確鼓勵子女自力更生、勇于承擔青年人的責任和義務,不利于學生成長、成熟。從本、碩士畢業生就業看,今后還需在校內外合作、實踐實習平臺創建和機會創造、就業培養兩股力量協同配合上下功夫。如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何實現校企聯合創建平臺,如何實現高校教育資源、社會資源、校友資源的融合與互惠,如何利用如上利好為學生就業發展助力,都將是我們未來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載于《經濟研究》,2004年第6期
2.趙崇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經濟學視點》[J],《特區經濟》,2005年09期
3.東方言,《大學生就業不能靠下“死命令”》[J],《成才之路》,2007年08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