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民
摘要:經典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并流傳下來的。其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內容博深,意蘊綿長。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吟誦經典,對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本文從意義、現狀、措施三方面來表述對經典詩文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詩文;意義;現狀;措施
經典古詩文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吟誦經典,可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廣泛閱讀能充分發揮語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用。經常閱讀和體悟,會使小學生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并養成斟詞酌句的好習慣。因此,古詩文教學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民族文化教育的責任。
一、目前現狀
目前農村的古詩文教學依然大都陷入僵死的模式中,主要表現為:
1.教師掌握的量少。2.教法古板而單一。3.拓展資料推薦少。
這樣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或重內容、輕意蘊;或重傳授、輕感悟;或重默誦、輕朗讀,如此課堂了無神采,索然無味。
二、改進措施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自身提高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同時,要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淀,多讀、多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從自身、從本質來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千樹萬樹梨花開——多彩課堂
1.突出主體、活潑開放。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教師要走下講臺,把講臺讓給學生,并融入學生之中,引導學生多樣化學習,朗誦、吟唱、繪畫、小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進行指導,使學生既感受到主角的魅力,又體會到古詩文是祖國文化的語言精粹,激發他們學習和創作的欲望。
2.詩畫相融、意味深遠。很多詩歌融情于景,詩中有畫。教學中,我們把“詩”與“畫”結合起來,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像,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從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的興趣。
3.直面經典、心靈接觸。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自己面對經典,自己解讀,自己領悟,自己體會。能自己學懂學會的自己解決,即便是疑難點,教師也不要急于說明,而應巧設引子,幫助學生或者小組合作,使他們自發地逐漸領悟。
古詩文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教師須發掘古詩文藝術上的空白,親自示范、引導,譬如讀、誦、解等,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去體驗、去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
4.縱橫聯系,指導運用。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教師可以示范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并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修正、改進、融合,形成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春水新生不滿塘——課外拓展
1.環境建設。校園里、教室中不妨懸掛張貼一些內容恰當的古詩文作品,并且按時進行更換;校園廣播或班級廣播可以時常播報朗誦一些古詩文;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古詩文朗誦活動等。
學生置身其中,親身參與,會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及熏陶,潛移默化中,自然就培養了學生反復斟酌的習慣,提高了學生作文能力。
2.大量積累。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師要指導、引領學生收集信息,查詢資料,選擇一些經典的文章去讀、理解、想象、感悟。久而久之,自身鑒賞與作文能力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地提高。
師生間、生生間多交流、探討,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共同思考,發表見解。學生可與同學共享成果,從中互補,形成自己完善的成果。
3.激勵創作。教師可適當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自由創作詩詞。或兒歌、或散文、或散文詩等,學生的創作熱情得到肯定,欲望自會膨脹,能力便會得到充分展現,以良激優,不斷反復,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語文教師,在古詩閱讀教學中,要把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作為教學的目標,為古詩的傳承、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