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顯生
【內容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人才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那么在教育過程中,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美術課程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幫助,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有很多的歷史畫作都十分的寶貴和美好,畫作中體現的是一種情懷。本文簡要分析了賞析在初中美術學習中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賞析 初中美術 重要性
一、美術賞析可以將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充分的激發出來,讓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激情
從單純意義上來講,美術課其實就是一種視覺方面的藝術,學生們通過對平面畫作的賞析,來了解到畫家寄托的某種情懷。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課程體制改革在逐步的深入,這樣不管是教學還是學生們的學習,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初中美術課可以擺脫以往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教育手段。比如,在初中美術課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是在賞析一幅靜態圖片時,就可以播放一些適當的舒緩音樂,讓學生們的心情放松,營造一種氛圍,然后徐徐的播放畫作相關的知識,這樣學生在視覺享受的過程中,還可以獲得聽覺的愉悅,還不影響到知識的獲取。經過數次的賞析課,就可以將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給充分的激發出來,讓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激情。
比如,在將中國美術的概況講解給同學們時,可以選取一兩個著名的美術教學紀錄片播放給同學們,比如《中國繪畫藝術》,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們就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中國繪畫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并且在不同的時期,繪畫風格以及繪畫方法也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但是,在這么漫長的時期內,留下了很多的藝術瑰寶,需要我們慢慢的去賞析和探索。
二、美術賞析可以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增長學生們的知識
眾所周知,上層建筑反映經濟基礎,那么在初中美術課的賞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畫作的講解,來實現學生們視野擴展的目的。在賞析畫作的過程中,可以將這幅畫作的背景知識,比如當時的社會環境、畫家生平等講解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還可以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畫家的精神進行了解,這樣就可以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對于學生們學習知識面的拓寬很有幫助,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舉一個例子來講,在賞析明代畫家徐渭《墨葡萄圖》時,這幅畫作十分的優美,葡萄是用水墨畫的,經過一些漫不經心的涂抹和點燃,將一種性情灑脫的意境給充分的體現了出來;葡萄的藤條隨意低垂,紛批錯落,將葡萄枝葉給隨意的點畫了出來,有一種放潑的感覺。通過這幅畫作的賞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徐渭的畫作追求的是一種神態,不在意具體的細節,在筆墨運用上縱橫涂抹,可謂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我們在對徐渭生活的時代背景進行探究可以得知,徐渭的一生非常坎坷,入獄多次,波蕩起伏,做過幕僚,做過獄囚,那么自然有著十分大的思想變化。這樣在畫作中難免會有反映,同時,也正是這些經歷導致了這種放蕩灑脫性格的形成。因此,學生們通過對《墨葡萄圖》的賞析,就可以對明代的生活背景進行了解,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知識也可以得到極大的增長。
三、美術賞析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師需要清晰的認識到,欣賞美術藝術的目的,并不是要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畫家,而是為了將學生們培養成有著健全品格和高尚道德的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通過初中美術教育可以洗滌同學們的心靈,凈化他們的靈魂,它可以讓同學們穿破感情麻木的境界,讓同學們感受到心靈的美,培養學生們熱愛生活。美術教育雖然是教導人們的微觀行為,是在修煉人們的感情世界,但是它對于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人們的身心發展。眾所周知,美術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豐富人們的細膩感情,提高人們的格調和品味,讓人們飽含愛和寬容,反對暴力和虛妄。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在聚精會神的賞析畫作時,就會沉浸到藝術世界之中,世俗發生的繁雜事情就會通通的忘掉。
舉一個例子來講,在賞析《富春山居圖》時,逐漸的展開畫卷,同學們就會在腦海里出現富春江兩岸美麗的秋天景觀,有形狀各異的山巒,有姿態萬千的樹木,還有村落、亭臺、小橋、漁舟、茂林等等,這樣同學們就像進入到了一個優美的藝術世界,忘掉生活中的不開心。學生們的其他課程往往十分枯燥,連著上了幾節課之后,學生就會感到十分的疲憊,并且有一種無趣的感覺,那么通過美術賞析,就可以完全的放松心情,獲得愉悅,對于學生性情的陶冶,很有幫助。
四、結語
賞析在初中美術學習中有著十分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將學生們的興趣給充分的激發出來,喚起學生學習美術的激情,還可以拓展學生們的視野,增長知識,對于學生性情的陶冶,也很有幫助。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需要完善初中美術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永德. 淺談欣賞評述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 現代閱讀,2012,2(3):123-125.
[2] 陳琳. 美術教學中欣賞課的重要性[J]. 決策探索,2007,2(4):87-89.
[3] 曹兆元. 淺談初中美術學習的作用[J]. 新課程學習,2011,2(12):34-36.
(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三廟前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