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摘 要:結合教學案例介紹了在實踐中根據古詩詞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并闡述了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古詩詞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大觀。初中語文課本選有一部分古詩詞作品,它們以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千萬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通過古詩詞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等??梢姽旁娫~教學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教學如何取得成效呢?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呢?
一、明白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古詩詞教學的目標。首先它必須受整個語文教學目標的制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總體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的。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關于古詩詞教學作這樣的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口味。
二、古詩詞教學方法
我所闡述的古詩詞教學法主要有三種:運用古詩詞的理論、常識指導教學的方法;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音樂美;多管齊下,指導學生欣賞古詩詞。
(一)運用古詩詞理論、常識指導教學的方法
古代詩歌的基本常識主要包括詩歌的類型、詩歌的押韻和節奏。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適當地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常識,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古詩詞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詩歌賞析方面有一定的幫助。比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5課時,我就通過向學生介紹古詩詞的相關常識讓學生通過對各首詩詞特征的辨別判斷出《觀滄海》屬于古體詩,《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屬于律詩,而《天凈沙·秋思》則屬于元曲。在教學古詩詞時我們還應該介紹一下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屬的文學流派,這樣有利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詩意,根據作者的風格來賞析詩。如,教學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時候我們就應讓學生對每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詩風的轉變作詳細的了解。
(二)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音樂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個學段的學生在朗讀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把握詩歌形象,進入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把握詩歌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讀能再現詩詞的意境,加深理解詩義并體會感情。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讓學生熟讀,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就可以和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f的是,讀對理解詩句、弄清文章的內涵有其重要的作用。又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朗讀對于寫作,朗讀對形成語感有用處。
(三)多管齊下,指導學生欣賞古詩
1.創設條件,激發古詩欣賞興趣
(1)校園環境的熏陶感染。在校園里,我們可以利用文化墻,讓學生欣賞名家的古詩詞作品;班級黑板報可以定期更換,每期都可以根據主題收集相應的古詩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甚至可以“唱”古詩。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89頁有個綜合性學習就給我們介紹了唱古詩的兩種途徑,這種方法饒有趣味。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學生會隨時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和感染。
(2)家庭條件的潛移默化。古詩不應只是存在于教學之中,所謂“功夫在詩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和學生、家長溝通,條件允許的話,在家中也可以創造學習古詩詞的環境。
2.讀、品、悟,培養古詩欣賞能力
(1)反復誦讀,欣賞古詩的語言美?!皶x百遍,其義自見”,有些詩句一看就能明意,當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時,不必強求讓學生說詩意,可以以讀代譯。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2)抓住關鍵詞,品味古詩的意境美。教材中選用的古詩,都是作者人生態度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體,所以教師要讓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就要幫助學生先讀懂詩句,抓住句中的關鍵詞。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點睛之筆”,引導學生進行推敲體會,進入作品的意境。如,在《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我先啟發學生找出: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幾個意象。然后進一步啟發學生回答:這組意象描寫的是秋景。我再進一步啟發學生,在文人心中,秋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學生很快回答:“落寞、單調。”我說:“最能體現詩人孤單、落寞的詞是哪一個?學生很快找出“斷腸人”。就這樣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理解了這首元曲的內涵:詩人漂游異鄉的孤獨、寂寞,借助枯藤、老樹等意象來表達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那種心中凄涼斷腸的情懷。
(3)展開想象與聯想,感受古詩的畫面美。古詩所塑造的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因而在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在想象中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情境,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體驗詩人所表達的強烈感情。比如,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讓學生合上書,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在頭腦就可以想象出一幅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如果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就很難確切地再現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中去。
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其可取的一面,也有其不足之處。我所論述的前面三種教學法也是如此。教育有法,教無定法,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無論我們采取哪一種方法進行教學,都要注意與朗讀法緊密配合,因為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個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教學當然更應如此,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在讀中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他們的欣賞品味。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黑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