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楚晗
摘要:北京7·21暴雨危機之后,各大都市開始反思和探索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作者基于對此次危機的認識,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來探討城市公共資源配置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公平與效率 公共資源配置 財政支出
一、問題的提出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215毫米。房山區河北鎮為460毫米,接近500年一遇。這場強暴雨造成79人遇難,51人系溺水身亡。
此次危機之后,北京市等大都市開始反思和探索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谝陨险J識,作者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來探討城市公共資源配置問題。
二、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分析城市資源配置
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能否健康發展,而且關系到怎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單提公平或效率,兩者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二者的關系卻是矛盾中又帶有統一。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二者的關系,將會影響著其整體的發展水平與速度。認清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處理好其關系,將會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并為社會穩定作出貢獻。
在資本論中有這樣一段話,“貨幣所有者支付了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勞動力一天的使用價值即一天的勞動就歸他所有。勞動力維持一天只費半個工作日,而勞動力卻能勞動一整天。因此勞動力使用一天所創造的價值比勞動力自身一天的價值大一倍。這是馬克思研究的以資本主義制度為前提下的社會性質,由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地位不同,二者代表的利益也不同,資產階級憑借占有大部分的生產資料為優勢,剝奪了勞動力所創造的剩余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不公平的表現,但是我們也要考慮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是階級問題,這樣的對立關系下不會存在等同分配;其次就是效率問題,也就是我們即將要講到的問題。
我們講的效率即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吧鐣趧由a率的水平就表現在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彪S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在生產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將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所以,這也就解釋了上文我所講到的為何不該存在等同分配,工人付出勞動得到的報酬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所創造的價值來衡量,這將是一個持久的分配標準。按勞分配不僅會調動整個生產界的積極性,也會促進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這就是公平與效率二者既矛盾又統一的精髓所在。過分公平或者過分強調效率都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而根據每個社會階段的具體情況,指定相應的應對政策,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現階段,公平與效率不僅局限在經濟發展領域,也延伸到社會發展的范疇。想必大家對7?21北京特大暴雨自然災害也有所耳聞,我們在對罹難者深表哀悼之情的同時,還應該對事故結果大力進行分析,亡羊補牢永遠不晚。
在北京這次事故中,受災最嚴重的當屬房山區,而房山區中最嚴重的則是邊遠山區。由于暴雨來得又大又急,造成山體滑坡,而山區的房屋多半年久失修,在暴雨剛剛到來之時就有一所小學被毀,其中有多名小學生被困,而隨后的雨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大,農村道路毀壞嚴重,山區洼地很多,大量積水無法排出,房屋被毀,人命危在旦夕,救援隊伍多在市中心,無法及時趕到,所以造成了慘劇的發生。
面對悲劇,我們無法逃避,能做的只有正視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每個國家都有發達與較不發達的地區,一個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的繁華我們都看在眼里,而城市郊區,甚至更邊遠山區的貧困落后卻很少被人放在心上。山區的房屋、道路理應得到按時的修繕與保護,尤其是學校,更不應該存在危房一說。也許農民創造的價值沒有很多,但是每個人都理應有安全生存的環境,這是每個政府都應該做到的。因此我認為,在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發展速度固然重要,而更需要得到重視的是公平。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居民安全的生存環境都是最重要的。公平的背后是效率在做支撐,而效率最后還是要服務于公平。
三、對策與建議
面對這次多年一遇的暴雨,雖然北京市政府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盡量將損失降到最低,公民也團結起來積極響應,但這次災害對一些失去親人的家庭、失去家園的百姓來說,是不可磨滅的一次傷痛,也重重地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在狂暴的自然災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無力,在自己從前每天都經過的道路上被淹死卻無能為力。然而,災害固然是殘酷的,可我們是否能事先就采取一些對策去做到未雨綢繆,避免悲劇的發生呢?對于北京市公共物品和基礎設施建設,我有如下建議:
首先,從調查結果來看,不同居住地的受訪者受到暴雨的影響不同,北京市不同地區的公共資源配置有較大差別,而且北京市公共資源配置不均勻的問題較為突出。不均勻主要表現在“公路、地鐵等交通設施”、“行政管理機構”、“教育、公共文化資源”等多個方面。在這背后存在的問題是效率與公平的取舍問題。
經濟學是為了解決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而經濟學的二重視角就是從這里開始劃分,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視角。
從生產力的視角,為了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量(物質財富),而這又是由很多因素所決定,如工人的熟練程度,科技的發展水平,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這些要素的配置情況等等。于是,這一視角注重各資源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動,各環節的具體分工,加大資源配置效率,創造出最大的使用價值。從這一角度所看到的頻繁商品交換、廉價勞動力的使用、流通環節的發展、分工的發展、金融衍生品的誕生都是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加速了資源的自由配置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而這一角度忽略了生產關系的層面,沒有意識到要素流動、分工等方式會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到了價值變動以及貧富差距的層面;看到了單純強調效率帶來的外部不經濟問題;看到了各個經濟主體的價值分割,在看到效率的同時,更注重公平。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市中心作為包含較多商業區、經濟發展較快的部分,其生產力水平較高,所以加強市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會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催化劑,能夠吸引外資、旅游、消費等拉動內需的因素,促進市中心的進一步發展,這比發展城市周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更有效率。而這個角度也是上一個發展階段中政府著眼的角度,由此造成了市里和市郊資源配置的差異。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加強市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要素流動增加,效率加快,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但這些有利之處同時會對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價值變動產生影響。過于注重市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城市經濟會導致地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吸引投資消費能力低,同時農民被城市吸引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流失,城市周邊地區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
綜上,集中發展市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優化了資源配置,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會財富。但它擴大了貧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會公平。
這次大暴雨不只對北京造成了危害,更是給北京的郊區、河北等地帶來了巨大損失,由于一些地方地處偏僻,未開發完全,基礎設施更是非常不完善,受災非常嚴重,甚至一些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資料顯示,這些地方遭受的災難遠比想象的大得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北京市內雖然也受災,但是沒有達到失去家園的程度,但其他偏遠地區卻面臨這一問題,也就是說當前北京地區就存在著公共物品建設地域不均衡的問題,由此放大到全國,依然存在這一問題。對此,我們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更要注重公平,可以在公共物品建設預算中向偏遠的地方適當傾斜,基礎設施相對發達的地區帶動相對落后的地區,統籌區域,共同發展。
其次,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與公共物品的建設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市場配置和政府配置。由于市場配置本身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再加上公共物品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特殊屬性,政府作為一個有力的配置公共物品的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而政府配置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財政支出。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對公共物品的財政支出結構應進行改善。
我國財政支出的結構不盡合理,影響公共物品的建設。我國當前經濟建設支出比重較大,且內部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大幅增加,但它占公共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從1978年的40.27%下降到2006年的10.86%,幅度之大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不相符合。從這一相對比例來看,明顯我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結合發展經濟學來看,這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過度追求經濟建設,忽略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只會影響百姓生活質量、無力抵抗自然災害,同時還會影響吸引外資,減慢經濟發展的腳步,形成惡性循環,北京大雨所造成的損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對此,我們要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注意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二者齊頭并進才會相互促進、良性發展。將財政支出劃分出合理比例分配給公共物品建設,專門做好年度公共物品預算,做到不忽視,但也不浪費,適當時候給予補貼。
再次,這次受災的一大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所以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次災害損失慘重不一定是因為缺乏公共物品,而是建立了公共物品,卻沒有按規定時間仔細檢修,或者建立的方式不合適不足以應對大型災害。
例如北京的排水設施,不是沒有排水系統,而是一方面一些排水系統年久失修;另一方面這種排水系統不適應大規模災害。例如,親身經歷了這次大暴雨的人都知道,在一些地方,排水井非但沒有為排水做出貢獻,反而從地下往地上冒水。天上下暴雨,地上冒水,這嚴重加重了災害的危害。所以,基礎設施不是建了之后就放在那里不需要管理的,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我們要不斷檢修,不斷反省,確保公共物品的建設跟得上氣候變化、時代變化的腳步,就像經濟建設一樣,要與時俱進。
最后,平時注重宣傳,災前加強預警,災中強調效率。從問卷結果來看,百姓缺乏對于災難的應急常識??v觀這次暴雨所導致的一場場悲劇,原因普遍在于大家大多生活在城市里,而且北京及其周邊不屬于濕潤易產生暴雨災害的區域,人們對于暴雨成災的概念模糊,防范意識較差,有很多車主見雨勢大時并沒有及時棄車保命,導致錯過逃生機會,釀成悲劇。對此情況,應加大各種災害的宣傳,并且確保民眾知道怎樣應對,例如在車內準備可以在必要時敲碎車窗逃生的工具等。還應在災難前加強預警,不只是在天氣預報時提醒大家注意,要建立一個預警機制,有災難來臨時通過這一機制傳達給各單位各社區,從上到下形成線,線帶動點形成面,真正做到災害預警全覆蓋。
參考文獻:
《資本論》 《西方經濟學》 《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