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察
說起課堂是教師再熟悉不過的了,它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場所。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又能使每位學生都想躍躍欲試、彰顯自我呢?
一、開放式導入,使人暢然
我在作文指導課《如何寫好想象作文》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想走進同學們的想象空間暢游嗎?想和同學比一比誰的想象力更豐富嗎?當學生流露出質疑的眼神,帶著好奇的心步入課堂之時,我首先展示了一位學生的想象畫,讓學生仔細欣賞這幅畫并說出畫的內容。當講述的學生話音剛落,小作者馬上站起來說:“老師,他真了解我……”我又拿出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和一個有許多蟲眼的蘋果,讓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一位學生接過我手中的紅蘋果聞了聞,繪聲繪色地說:“我由這個香香的、紅紅的、大大的蘋果想到果農的辛苦……”學生從不同角度談到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大部分學生在談聯想。我趁熱打鐵,立刻出示聯想和想象這兩個詞的意思。我先讓學生齊讀,再讓學生閉著眼睛在腦海里過一遍,最后讓學生用手摸、用鼻子聞,仔細觀察有蟲眼的蘋果。一分鐘過去了,忽然一位女生說:“這個蟲眼蘋果就像是被媽媽遺棄的嬰兒,因為失去了呵護,失去了關愛,所以蟲子才會大膽地侵入,它的樣子好可憐呀!”由此可見,開放式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更能給課堂注入生命力。
二、誦讀詩文,讓人欣然
學習語文是一種積累、一種體驗、一種語感能力的培養。為了不讓學生對背誦詩文感到枯燥、無奈、傷腦,而是能夠樂在其中,在學習古詩和兒歌時,我先把詞眼提出來,讓學生理解后,再與同桌以“拍手歌”的形式來記憶。由被動記憶變為主動記憶,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學習課文時,我先把每個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找出來,讓學生多讀幾遍,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學聽。當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文意后,我再以八人一小組,讓學生把以往《跳皮筋歌》中的歌詞換成課文的內容。為了能評上最佳“誦讀”小組,每個課間活動,各小組成員都迫不及待地去跳皮筋。在玩耍中,學生很快記住了課文內容,課文內容再多也能“唱”下來,每位學生都有了“用武之地”。學生對背誦詩文的熱情越來越高,把背誦詩文當作一種樂趣,當作一種美的享受。那一首首、一篇篇枯燥的詩文,在學生的歡歌笑語中如一縷暖風,悄悄吹進了學生的心田,深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尊重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這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無窮的樂趣,更使課堂充滿了無限活力。
三、抓重點詞句,文意豁然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再找出文中重點句子,進而找出重點詞語,讓學生選擇自己已經理解了的詞。通過動作演示,來讓其他學生猜一猜是哪一個詞,在演一演、猜一猜中完成對詞義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段意,聽完學生異彩紛呈地回答,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用詞更加靈活、準確、恰當了,概括能力增強了,對文章的內容體會也更深刻了。教師要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完全融入課文中,讓課堂更具無限魅力。
四、語氣朗讀,情感釋然
課堂教學如何才能讓學生達到共鳴的效果呢?我們又如何才能做到以自己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呢?我在學習《清平樂·村居》時,先讓學生讀課題,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后,讓學生在自我認知水平上帶著自我感覺輕輕、緩緩地讀詩文。讀完后,再讓學生說一說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讓學生走進意境中再讀課文。通過讀學生從中體會到了“媚”“清”“醉”這些詞眼在文中的意義。再如,在學習故事性較強的《晏子使楚》時,我緊緊抓住課文和生活的交接點將課文生活化,借助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自編課本劇,入情入境,讓學生在生動的表演、抑揚頓挫的說辭中,熟練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詞句的能力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讓課堂更具表現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中學生碰撞出的每一個智慧火花,都得益于細節的處理,而每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將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加以引導。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興致、學得扎實,更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彰顯自我。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察布查爾縣第
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