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健康的發展狀況,將對幼兒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3歲幼兒喜歡做跑、跳等大肌肉動作,有愛模仿、喜歡不厭其煩的重復相同動作的特點,但是常常表現為無法控制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某一動作等,而彈性球會滾動、能彈跳的特性,會增加幼兒玩球的興趣,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和球進行互動,感知球的彈性,掌控球的方向,使手眼逐漸地協調。
一、根據小班幼兒玩球的特點選擇彈性球
在以往的玩球活動中,我們提供的是標準的小籃球,由于自身較重,幼兒拋接球時往往會出現下落的球撞到鼻子、臉、頭的現象……于是我們變小籃球為直徑20 cm、自重為50 g的彈性球。
在投放彈性球最初一個月,教師沒有提出太多的要求,而是讓他們自由地摸摸、玩玩自己或朋友的球。幼兒最初的表現是:60%的幼兒由于彈性球比較輕,喜歡雙手抱球做奔跑狀,生怕小皮球滾掉或找不到;30%的幼兒做超低狀接拋球,用手指抓、用手臂加軀干作“漏斗狀”來抱住球;還有10%的幼兒喜歡用腳部玩球,只要輕輕一踢,球兒就會滾向遠方,有時一個不經意的下滾動作會引發伙伴們玩《我和小球比賽跑》的游戲,教師則參與其中,有意識地帶幼兒到塑膠跑道、草地、山坡等場地上,做和小球賽跑的游戲,大大激發了幼兒玩球的興趣。
二、精心設計游戲,讓幼兒在“玩中學”
為了引導幼兒從腳部的動作逐步向鍛煉手部的小肌肉發展,我們從高結構活動開始,利用每天戶外體育活動時間,注重教師和幼兒一起玩球。
案例一:游戲《小鴨嘎嘎》——雙腳夾球
教師裝扮成鴨媽媽正帶領一群小鴨“嘎嘎嘎”地在操場上運鴨蛋,只見他們個個兩腿間夾著一只黃黃的彈性球,就好像即將要生蛋了。蕾蕾的個子較矮,小球幾乎和她的腿差不多長短,可是兩腿并攏用力夾,把皮球夾成了扁平狀,牢牢地固定在了兩腿之間;而陽陽兩腿彎成了“0”型,左右移動著腳步,第一次小鴨蛋滾落下來后,陽陽重新把它放回了原處,兩腿夾得更緊了;峰峰呢,雙腿夾著皮球蹦蹦跳……小鴨們跟著母鴨走向了足球網中的“小屋子”,把一個個“鴨蛋”運回了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快樂的小鴨子。在活動中幼兒腿部力量得到鍛煉,上下肢的動作更加協調。
案例二:游戲《小球蹦蹦跳》——反彈接球
玩彈性球開始了,教師和小朋友十指交叉,邊念“小皮球圓又圓,拍得輕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的兒歌,邊做熱身運動。
凱凱雙腳自然開列,雙手抱球后將球用力擊地,球反彈后不偏不倚正好在自己的胸前,一次次地魚貫接球;而樂樂呢,每次將球用力擊地后,球總會超過頭頂,剛抬頭伸手,球已經滾向了遠方……教師來到樂樂身邊蹲下身體,迅速召集有接球經驗的伙伴來分享:怎樣才能輕松地接到蹦蹦跳的小球?
凱凱說:“手部擊地使用的力量要稍微小些,雙手要準備好。”
峰峰說:“接球時眼睛要看著皮球,有時還要移動腳步救球?!?/p>
樂樂接受了同伴的建議,經過嘗試:皮球擊地時用力稍小些,皮球接住了。通過有意識地比較,樂樂找到了適合自己接球的方法,身體靈敏性得到發展的同時體驗到了球反彈的性能。
案例三:游戲《誰能拍到球的頭頂上》——正確的拍球姿勢
拍球游戲開始了,雙腳自然開列,身體前傾,右手五指微微分開成一個小弧度,能一個接一個地拍到球的頭頂上是孩子們的希望,但此時的幼兒,雖然對拍球動作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但由于手眼協調能力及手腕對球的控制能力較弱,控制球時會有許多多余的動作,例如,晨晨重重地拍了一下后,皮球不知道上哪兒了;婕婕口中數著:“1、2、3”,球卻越來越低……
教師的指導語是:“用力拍到球的頭頂上。”讓孩子們指一指球的頭頂到底在哪里,教師則在分散活動中重點觀察:幼兒拍球時手掌是否張開,是否拍在了球的頭頂上。并請孩子中的拍球高手示范單手拍球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模仿。
幼兒通過模仿學習,逐漸總結出:拍球時手臂帶動手掌要有一定的力量,每次用的力氣要一樣,這樣小皮球就會穩穩地停在自己的面前。幼兒還說拍球時要有一定的節奏。
三、仔細觀察分析,有效推進幼兒發展
幼兒在玩球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瓶頸,如果不及時的解決,幼兒玩球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困惑,及時加以解決,達成共識。
案例四:分析難點,培養不怕困難的品質
在分散活動中,一個幼兒的“新本領”吸引了大伙兒的眼球。大家圍著他紛紛議論起來,“老師這是什么拍法?”教師回答說:“你看他左右手輪流拍,這叫……”不等教師說完,孩子們總結出:“雙手輪流拍、雙手交替拍”的名稱,一時間孩子們比起“看誰拍的方法多”,有了新的游戲目標后,孩子們學習花式拍球成了大家的愿望。第二天幼兒紛紛練起了新動作,雖然有了反彈接球、拍球頭頂等的經驗,但是左手拍球可是新的難點,幼兒的表現是右手拍得穩,左手用力輕,因此往往只能拍2個、4個,皮球就“逃”走了,幼兒急得滿頭大汗,有的幼兒索性又進行單手拍球了。
教師觀察到了幼兒的表現,進行了診斷:首先幼兒皮球滿地滾的原因是由于幼兒左手擊球的部位并非在球的頭頂上,于是教師約請上上、月月、菲菲為大伙兒進行表演,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觀察他們手掌擊球的部位,共同談論:怎樣才能拍得穩?
有的幼兒說:“左手拍球也應該拍皮球“頭頂”;
有的幼兒說:“左右手拍球的時候要用力均勻”;
還有的還想出當皮球不穩的時候,可以移動腳步救球等等。
通過游戲、演示、談論幼兒初步了解了左右手交替拍球的方法,教師不失時機地為三位展示的幼兒貼上了閃閃發光的五星以示鼓勵,鼓勵他們挑戰轉體拍球、胯下拍球等。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運動目標,幼兒拍球的積極性大增。
案例五:關注個別,培養耐心、堅持性品質
一次區域活動中,我們的任務是雙手交替拍球4個以上。在對幼兒進行指導時,我竟然發現涵涵不會雙手交替拍,這個發現很讓我驚訝,因為涵涵是班級里的“運動小健將”,在戶外活動時總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一段時間觀察之后,我終于找到了涵涵不會雙手交替拍球的原因,原來涵涵在練習的過程中缺乏耐心,于是我跟涵涵說:“我們來玩拍球游戲吧!”涵涵開心地答應了。先是我雙手交替拍,涵涵負責撿球,然后交換,涵涵一改往日的不耐煩,很認真地做游戲。收球的時候,涵涵說:“老師,下次你還能和我玩嗎?”于是我鼓勵他和身邊的小朋友玩。沒過多久,涵涵雙手交替拍球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不耐心的毛病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案例六:家園協同,培養自信(獲得成功后)
為了動靜結合,我們在玩球的同時,教師創設好輪胎區、車輛區等幼兒平時喜歡的活動區域,會拍球的幼兒達到今天的任務后,可以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運動項目;而沒有完成拍球任務的幼兒,教師、保育員則根據每個幼兒的表現,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的指導,用語言提醒幼兒掌握拍球動作的要領:雙腳分叉,手掌撐開拍在皮球的“頭頂上”,手用力……要求一個接著一個。有了嚴格的要求,幼兒開始積極主動地練習,改變了“要我拍”的想法。6個月后全班幼兒拍球的個數平均為70個,控球能力和拍球的穩定性大大提高。
在彈性球的實踐研究中,教師角色的定位將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教師不僅可作為一個活動的參與者與幼兒一起游戲,還可以做一個操作指導者,指導幼兒正確的行為、合理的討論,從而使互動活躍起來,使活動內容和形式更加飽滿。教師還是一名觀察者,時時關注幼兒活動的情況,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控,并采用適宜的方法方便活動的開展,集趣味性、活動性、游戲性為一體,讓幼兒自主積累運動的經驗,掌握玩球的方法。
(作者單位 上海市虹口區體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