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冬
老師,那些毛毛的小白點怎么會變成小蘑菇呢?
老師,你看小花跑到我前面去了呢?
孩子的好奇心讓我理解了陳鶴琴先生“做中學”的精髓所在,也讓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有了新的嘗試。
片段一:
一次,我帶孩子去操場散步,突然一個孩子指著路旁剛露出土面的小白點說:“這上面有毛。”另一個孩子說:“這些像棉花毛。”毛茸茸的菌絲確實有點像毛。過了幾天,我們又來觀察了。“呀,那些毛毛的小白點怎么會變成小蘑菇呢?”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在電腦上查資料,知道了菌絲吸收了養分變成了蘑菇,那些棉花毛是雜菌的菌絲,正好那幾天下雨,路旁就出現了許多小蘑菇。過了一陣子,孩子們再去觀察的時候,小蘑菇都長大了,孩子們把小蘑菇長大的過程用畫筆畫了下來,雖然小班的孩子繪畫的形象性還不夠,但是大小、成長的過程還是十分清晰的。
教師感言:
美術教育最忌模仿在前,教師應相信兒童有創造的能力,這并不是說兒童作畫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很多情況是兒童豐富的想象由于能力有限難以表達,就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不單單在繪畫技能的教授上,更應該把孩子帶入真實的環境中,讓孩子在其中體驗、感受。
片段二:
春天到了,百花開放,我們組織了幼兒去植物園觀賞各種花卉,孩子們也在花叢中拍了許多照片。回來后,我組織了一次《我在花叢中》的美術活動,通過孩子們已有的經驗以及為了讓幼兒感受“走”的動態,特意把一張人物畫面慢慢移入另一張花草畫面之中。當兩張畫面重疊后,就產生了我到花叢躲起來的立體效果,很有動態感和游戲感,這種不同于以往的形式讓孩子產生新鮮感,興趣很高。幼兒在接下來的自我運用圖形與線條的組合畫單線條的直立人物時很投入,許多孩子都有要求再拍一張照片的要求,氣氛十分活躍。
教師感言:
孩子們通過在植物園的花叢中拍照的經驗以及教師教具的擺弄,理解了畫面重疊的關系。陳老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教師要“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這些觀點是陳老在“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提出的,也是在美術教學指導中教師要努力做到的。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陳先生強調教學中應注重兒童直接經驗的掌握,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兒童去實踐,去獲得直接經驗,我想通過對“做中學”在美術領域的不斷研究,一定會有驚喜出現,小眼睛也能發現“新大陸”。
(作者單位 上海市青浦區毓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