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剛
摘 要:隨著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疑問句成為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人們對疑問句的結構力學、特點以及其表達的語法意義作了比較詳細的分類研究,但是對疑問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應答句的研究并不多。試著就疑問句的“NP+VP+的”格式的應答句作一簡要分析。
關鍵詞:應答句;語義;語用價值
會話中的句子通常可以分為發問句和應答句,發問句是指引出問題的句子,應答句是指針對發問句所作的回答。在日常話語交際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本文擬討論以上會話中答語部分的“NP+VP+的”結構,行文從“NP+VP+的”結構的語義關系方面予以分析。
在這各種各樣的語義關系中,名詞性詞語承擔了一定的語義功能。例如,“施事、受事、方式、原因、處所”等等。通常這種關系是由主語、賓語的位置顯現的,而這種“NP+VP+的”結構卻比較特殊。我們對大量的“NP+VP+的”句式進行考察,發現句式中名詞性詞語和動詞性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施事—動作
例(1)甲:小明怎么哭啦?
乙:叔叔逗的。
例(2)甲:媽媽,這地板怎么爛啦?
乙:弟弟砸的。
例(3)甲:臉上怎么有那么多紅點?
乙:昨天沒掛蚊帳,蚊子叮的。
例句中的應答句都可以在施事前加“是”字,強調施事者。如“叔叔逗的”可以變成“是叔叔逗的”,強調逗的主體是叔叔而不是別人。例如:
例(4)甲:小明怎么哭啦?
乙:是叔叔逗的。
但在實際交際會話中,由于受上下文語境和經濟原則的影響,往往省略“是”字。
二、原因—動作
例(5)甲:那么,你老爺呢?
乙:啊!我老爺今年要活著,快七十了,肺癌死的。《北京話口語》
例(6)甲:被害人的死亡原因鑒定結果出來了嗎?
乙:心臟病死的。
例(7)甲:廣東這么富裕的大省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代課老師?
乙:都是歷史造成的。
三、時間—動作
例(8)甲:老劉呢?
乙:死啦,五八年死的。《北京話口語》
例(9)去年退伍回來的,工作還沒安排。《過把癮就死》
例(10)甲:小華什么時候走的?
乙:八號走的。
四、處所—動作
例(11)售票員:哪上的?
乘客:魏公村上的。
例(12)甲:你這包哪買的?挺時髦的。
乙:上下九買的。
例句中應答語前可以加表時間、處所的介詞“在”,同時也可以前加“是”表強調,但在口語中往往會省略。
參考文獻: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江西省宜春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