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芳
摘要: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是新目標的要求之一。在美術課堂中,如能調動學生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索的能力,那情感教育就會有生長的土壤。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是大多美術教師的困惑,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們探討。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情感教育;滲透
情感是對事物的一種體驗,一旦主體形成對某一事物的體驗之后就會保持一段時間,甚至會伴隨個體的一生。美術課堂教學應有別于其他學科。藝術模仿和創作更加講究情感的捕捉、投入和表現,也更加偏重于情感的交流和分享。美術課堂給了學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提供了情感交流的良好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情感是美術教育中的核心之一。
情感教育與其他的教育有所不同,不像各學科的教育那樣有依附的場地。情感教育需要在時時、事事中滲透,這種滲透是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進行的。所以,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這種滲透的思想和行動。但是教師如何滲透,如何通過美術課堂活動來進行情感教育?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美術教育經驗認為要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滲透情感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溝通心靈,讓學生交流情感
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很多,而且很多科目還是小學生在畢業時需要考察的學科。因為美術課不是考察的學科,有些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態度就有些淡了。所以,小學生是不是喜歡美術課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了。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接受我們,接受我們的課,這樣,情感才能順其自然地產生。因此,教師應善于采用這些靈活的、有效的策略,主動積極地去創造一些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實意去感動學生,去挑動學生內心的情感,讓之在情理之中表現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在一種藝術的課堂中表現出來、發揮出來。
(一)設置互換角色的場所
小學美術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去改變“說教”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目標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方實施好。在小學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不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受: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欣賞作品是一個無聊、繁瑣的任務。教師要試圖去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走近學生,坐在學生的中間,成為討論組的一員,讓學生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思想包袱,還學生一個與教師自主交流、深入交流的機會。這樣可以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沒有壓力的學習氛圍,這樣可以讓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放松心情,然后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美、欣賞美,讓學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真正體驗到美,從而可以創造美。
比如,在小學階段,教師在教授美術課時打扮成一廚師,然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想象之后,出示今日的教學題目:“今天的菜譜”。學生在教師一進教室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口水都快流出來了。讓學生在面對各種菜肴、點心和水果,就會把學生帶進豐富的、神奇的菜譜世界……教師這個時候可以趁這個熱乎勁,來引導學生去談論菜譜的魅力和美麗,讓學生去交談、討論這種美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菜譜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鋪墊。
(二)真誠地去傾聽學生的心聲
學生的心聲是欣賞美、創作美的源泉和動力。只有真誠地去傾聽地學生的心聲,才能把握學生的命脈,抓住學生的心聲,然后才能借勢引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
我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下課的時間,給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談的東西很多,學生既可以談論自己在這美術課堂上的收獲,也可以說出自己對課堂的不滿意的地方,還可以討論自己的計劃和規劃。比如打算在今后學些什么,自己有沒有打算?會打算準備些什么呢?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的機會。這樣一來,讓學生感覺到是自己在為自己設計課,自己要為自己的課負責。教師在教授這樣的課時,學生就會有一種“這是我的課”的思想,就會積極地去參與課堂教學,去試圖欣賞美、體驗美。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中也會收獲與學生的情感,也會增加為對教師的尊重。
二、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資源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盡可能使用自然資源、校園里以及生活中各種資源中蘊含的藝術來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如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必然會對美術教育活動提供良好的創作空間,學生也能在其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動心之處。教師也要在利用課堂資源的同時,也要想方設法地去有效利用這些外在的教學資源,還要整合,讓這些內外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紙風鈴》和《搖玩具》時,激發學生的進行積極的思維“如何把線穿過杯底,不要讓杯子上下移動”和“如何使紙圈搖動”的問題時,可以請那些已經經過自己的探索成功完成的學生,讓這些“小老師”給同學講解、示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自主探索的勁頭大大增加,也可以讓他們享受成功和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去享受。
三、鼓勵學生進行精心創作
創造一件藝術品不能算是進行美術創作活動了,當然也不是情感教育的最終的目標。所以教師可以在進行美術教育的時候,采用多種形式,比如個人獨立的創作、小組合作、師生間的合作等形式進行創作,讓學生充分去感受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形式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和樂趣。同時讓學生慢慢地去采納一些自己喜歡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同時,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讓教材活起來,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種方法,讓美術教材“動”起來,在“動”的狀態中激發學生去積極參與創作活動,去體驗藝術作品的美的地方。
美術課堂教學的形式雖然可以千變萬化,但是卻不能離開它的宗旨:真誠。對美術的真誠是源于學生對美術的高度的責任感。當學生心中藏有對美的追求,這一宗旨就不會變。當然,教師也要樹立大美術的教育觀,不僅僅只立足于課堂美術作品的創作和欣賞,還要有新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地去開發和利用身邊的有效的資源,讓美術欣賞處處可得。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