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玲
【內容提要】音樂教育中存在著種種誤區,本文擷取其三種誤區:一、重輔德價值,輕審美價值;二、漠視音樂教育的獨特作用;三、重音樂知識與技能,輕學生音樂興趣愛好。
【關鍵詞】初中 音樂教育 誤區 審美價值 獨特作用 興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也吹響了音樂課程改革的號角。通過十幾年的改革實踐,我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發現我們的音樂教育問題仍不少,離音樂課程標準所定的目標還很遠,教學中存在著種種誤區,阻礙著音樂課程改革的進程。本文針對音樂教學的種種誤區,擷取其三種誤區,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求教于方家。
誤區一:重輔德價值,輕審美價值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通過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在以政治掛帥的年代,在傳統的音樂教育中,過分強調了音樂的德育價值,將音樂教育視為促進德育的一種工具,將音樂的德育價值無限地擴大,視音樂的德育功能為萬能的,這種極左的思潮是要不得的。應該說,音樂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樂教育的長處在于給人的道德觀念以情感上的支持。音樂教育“通過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這就是我們音樂教育的理想目標。
黑龍江大學講師金虹指出:“一個國家民族的音樂創造力和感染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深層的基礎則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音樂審美教育事業。”還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無數音樂不朽之作構成了人類延綿不絕、成就輝煌的音樂史,這些過去時代的音樂作品之所以橫跨古今、永世流傳,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鼓舞激勵了當時那個年代,記錄了那個時代,更在于經過后人用審美的標準進行感知予以認可,得以傳承、發展、創新。”這都充分說明音樂的審美價值是第一位的,絕不能忽視,它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興亡和國民素質的高低。
誤區二:漠視音樂教育的獨特作用
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無法比擬的。首先從武漢交響樂團的舟舟事例可見一斑,舟舟,智商僅30,重度弱智兒,音樂教育造就了目前世界上第一位“弱智”指揮。與他合作過的樂團遍布國內外,包括美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芭蕾舞劇樂團在內的十幾支中外交響樂團。早在舟舟3、4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親在逐步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就開始培養他音樂、繪畫、表演等藝術方面的才能,在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舟舟的音樂潛能得到很好的開發,音樂創造力得到很好地培養,人生道路有了很大起色。舟舟是弱智成才的幸運兒,是音樂潛能正確開發的幸運兒。
其次,不少新生兒母親,從懷孕中期就對胎兒進行音樂胎教。實驗表明,受過音樂胎教的孩子有良好的音樂感,學習成績也比沒有受過音樂胎教的孩子好。
再次,古今中外有不少革命家、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外交家、戲劇家、畫家和詩人等都酷愛音樂,他們有的精通樂理、深諳樂器;有的以音樂為題材,寫出許多動人的作品;有的在音樂的啟迪下發明創造。如:孔子,在大多數人的眼里,孔子除了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外,就是一位終身獻身教育事業的“教書匠”。其實不然,孔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全能型人才,尤其對音樂這門藝術情有獨鐘,造詣最深,這可從他師從師襄子學彈《文王操》可見一斑。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從音樂家到國務卿。中國第一支小提琴曲出自于地質學家李四光之手。愛因斯坦酷愛音樂而且造詣很深,他說:“在科學思維中,永遠存在著音樂的因素,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又說:“我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樂啟發的。”
可是,我們實際的音樂教育對這方面的獨特作用卻視而不見,使我們的音樂教育大打折扣。
誤區三:重音樂知識與技能,輕學生音樂興趣愛好
實踐證明: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不是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
《音樂課程標準》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定為音樂課程的第一個基本理念。在總目標中呼吁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初中的階段目標定為:“增進對音樂的興趣。”
從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來看,也都摒棄了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課程首要目標的做法,而是強調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如美國強調“開發人的潛能,提供創造和自我表現并享受成功的機會”;德國強調“音樂面向每個學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須得到發展”;日本強調“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和豐富的感受音樂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香港強調“培養喜愛音樂及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兒童自律、表達、專注和協調的能力”。
可以這么說,我國的音樂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與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理念是同步的。
古今中外不少成功人士都十分看重“興趣”對成功的作用。
我國的教育鼻祖孔子很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興趣,是成功者十分珍貴的情感。人一旦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熱愛的事物有了興趣,就能自覺的、善注意、肯堅持、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往往也就能成功。
音樂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即是學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自身音樂能力的動力催化劑。
總之,作為一名戰斗在第一線的音樂教師,要加強對《音樂課程標準》的學習,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運用其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從音樂教育的種種誤區中走出來,既關注音樂課程的輔德價值,又重視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既關注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又重視學生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看重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在實際操作中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不走極端。我們的音樂教育定能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摘要.
[3] 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4] 金虹. 音樂審美教育的價值,《光明日報》.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