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青
摘 要:文章在闡明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結合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實際,構建發展都市農業的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的評價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證。通過建立指標體系來評價都市農業發展是合理而必要的,能更好地促進都市農業的合理規劃和持續發展。
關鍵詞:都市農業 指標體系 構建 論證
評價都市農業規劃是否合理、發展是否可持續,有必要通過構建正確、全面的指標體系,從定性定量的角度,對都市農業的發展狀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同時借助于特定評價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指標是反映總體現象的特定概念和具體數值。指標可以概括為三類:單項指標、復合指標和指標體系。單項指標如人均GDP、恩格爾系數等,這類指標比較簡單,但提供的信息很有限;復合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綠色核算等,這類指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定量有一定的欠缺;指標體系克服了前兩種指標的缺點,能綜合反映都市農業發展要求。因此,通過構建指標體系來評價都市農業發展是合理而必要的。
一、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都市農業是一個包括社會生產、經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大系統,因而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也應該是一個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指標的有機整體。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在指標數量上不能太少,在指標涵蓋范圍上不能太廣,在指標內容上不能太窄。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各指標的設定要求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對獨立又相互補充,能夠從不同層次、不同層面上比較全面地反映都市農業發展的水平,從而克服過去僅僅是從經濟方面孤立研究特定經濟現象的傳統統計模式。
(二)可比性原則
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要力求做到與國家指標、國際指標接軌,以便進行國際都市之間、國內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同時還要進行同一城市不同年份、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反映出各項指標的比較差距和動態發展水平,以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等。為此,需選擇可以比較的指標統計口徑,如人均、比重、平均相對數,而不用絕對數,并且在計量上使用以基準年為標準的不變價格和各國或地區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同時,在指標的選擇和確定上盡可能地采用世界上普遍認可、廣泛使用的指標。
(三)可操作性原則
在建立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時,一是應力求簡單明了,不宜求全、求細。二是要求觀念明確、方法直觀、計算簡便、資料易于收集且指標數量適當;三是考慮選擇那些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標,避免特殊指標對評價所帶來的擾動和非公平化趨勢。因此,要考慮計算數據的可獲得性,在參照國內外都市農業指標體系基礎上,盡量利用統計部門現有的資料和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計算方法力求簡便易行,提高指標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
二、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都市農業發展評價的研究現狀
都市農業發展評價的基礎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因為評價的地區不同、指標數據的可取性以及對都市農業內涵理解的差異,不同學者所采用的指標有所不同,一般把都市農業發展分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5個系統來進行評價。評價方法通常采用專家咨詢法即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和多因子指數加權綜合評判法等方法。
(二)指標體系的設計
為達到建立良好的指標體系以評價都市農業發展這一綜合性目標,應尋求一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能全面反映這一綜合性目標各個方面的特征指標,且這些指標及其組合能夠恰當地表達人們對該綜合目標的定量判斷。首先,根據都市農業的內涵與基本特征和都市農業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借鑒聯合國人居中心設置城市指標體系的分組思想,并結合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實際,將指標體系從總體層次劃分為勞動力指標、經濟指標、社會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等5大指標體系。其次,在每一個系統下,考慮到目前統計資料的可獲得性與可靠性,經過嚴格的分層篩選,確定了21個細化指標。其中,勞動力指標主要包括:農業勞動力比重,農業第三產業服務人數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農業科技人員比重,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經濟指標主要包括:農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人均GDP,農產品加工帶動水平,休閑農業收入與農業總收入之比;社會指標主要包括: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民恩格爾系數,農業組織化程度,政府對都市農業的投入比重,城鎮化率;資源指標主要包括: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節水型農業面積占耕地總面積比重;環境指標主要包括:森林覆蓋率,農藥使用強度,化肥使用強度,規模飼養場糞便處理達標率。
三、都市農業發展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論證
根據設定的指標體系,在德爾菲法的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尤其適合于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在目標因素結構復雜且缺乏必要數據的情況下使用更為方便,因而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構建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
構建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即按照指標體系的基本關系構建指標的遞階層次。把復雜問題分解稱之為元素的各個組成部分,指標體系的每層中各元素支配下一層中的相應元素,并通過這種支配關系把這些元素串成一個遞進的“金字塔”型層次結構。
(二)建立兩兩判斷矩陣
系統分析應以一定的信息為基礎,AHP的信息來源主要是人們對每一層次中各單元(即指標項)相對重要性所給出的判斷。這些判斷通過引入合適的標度,用數值表示。在確定的遞階層次結構中,每一個元素和該元素支配的下一層元素構成一個子區域,對于子區域中的各元素采用專家調查法(Delphi)來構建若干個判斷矩陣。設總目標層元素 與下層元素 , ,…, 有聯系,則判斷矩陣如下表1所示。
在AHP中,為了使判斷定量化,關鍵在于設法使任意兩個單元關于上一層次單元的相對優勢程度得到定量描述。AHP采用1-9標度方法,對不同情況的評比,給予如表2所示的數量標度,該表解釋了各數量標度的含義。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