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最近,我很榮幸地參加了重慶市生物實驗錄像課比賽,面對這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經過反復推敲,我最終選做的課題是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此實驗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一節中的實驗部分。我選擇這堂課的理由如下:
一、理解此課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特殊地位
《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個實驗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對認識和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方法有著重要意義。實驗不僅在于讓學生認識到光對鼠婦生活是否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首次學習探究實驗的基本方式,養成良好的實驗素養,并能將它應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二、把握學生狀態
初一的學生年紀較小,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熱情很高,但難以保持熱情,較缺乏自控能力,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也弱于高中學生。《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所用到的實驗對象鼠婦,個體小,動作靈活,對學生不會造成恐慌,也足夠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對初一的學生,不可能要求他初次接觸就完全獨立設計出整個探究過程,更不應該在公開課,錄像課時強迫學生提出和解決平時根本不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結合學生情況,精心選擇某些環節引導學生探究。本實驗實驗設計環節相對比較容易,可以激勵學生去嘗試探究。另外,比較起蚯蚓等生物,鼠婦更不容易在實驗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受到傷害而致傷致殘,更有利于讓學生建立尊重實驗對象的觀點。
三、考慮現實條件,力求呈現一堂真實的生物實驗課
對本次比賽的四個備選題目,我先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和選擇。首先,為體現學生在實驗中的主動性,我把目標鎖定在探究實驗上。符合此標準的實驗有三個,其中《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的探究部分較專業,需過多地依賴教師,無法充分體現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而《探究螞蟻、菜青蟲的行為》一題,則在準備中發現與本地實際情況不合:(1)本地位于城區,學生能在課外尋找并觀察到的螞蟻較少,且經搜集得到的螞蟻,往往因不屬于同一窩或受驚嚇等而行為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觀察。(2)經實地調查,發現本地菜粉蝶產卵季節已過,難以收集足夠的幼蟲,且蟲卵的孵化時間不確定,從兩天到十來天不等,難以在課堂上真實地呈現初孵化幼蟲的取食行為。而《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實驗中,鼠婦是本地常見生物,所用的材料用具和探究手段也都較為常見,所以能更好地讓學生參與設計和探究的過程。
實驗課的宗旨是達到實驗目的,培養學生能力,而不是表演作秀。本著讓學生動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基本理念,我最終確定了《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題目并圓滿完成,獲得市二等獎。總結其獲獎的原因,如下:
1.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課前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對教材、學生情況和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充分的考慮和準備,比如準備精細的實驗用具和設計內容翔實的實驗報告單。對實驗細節的推敲,比如玻璃板和黑紙板的擺放方式,選擇白土,用大表格和Excel表格清晰呈現實驗結果和快速計算平均值等都一一關注到位,這些都為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2.對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對教學的重點有清楚的認識。通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強調,實驗動手,課件提示和板書等多重手段,全面強化學生對重難點的認識和記憶。對教學難點,事先準備了學生的演示實驗視頻,通過“大家來找茬”的方式,將知識點以學生喜愛并易于接受的方式落實下來。
3.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亮點,得到意外收獲。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小組打開了實驗桌上靠近光明面一側的燈,使光明和黑暗兩種環境的對比更加強烈。對這種學生自己挖掘的小技巧,教師及時提出表揚并引起了其他小組的模仿。對這一事實,教師沒有回避,而是跟組員一起觀察分析,結果發現在光明面有一處沙土比其他地方明顯更加濕潤。從而找到了實驗中的這一干擾因素,解釋了實驗結果并借此進一步強調了“單一變量”的重要性。
總之,這堂課的圓滿完成,得益于三點:一是教師的準備和創新,二是對學生的充分信任。三是對課堂的真實呈現。只要我們用心去面對課堂,課堂就會回報給我們更多的精彩,更多的驚喜!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