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尋求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主要探討英語教師如何結合任務型教學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問題。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引言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改革正在朝著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實推進,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而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是成功進行課程改革的其中一個保障條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選擇。如何把任務型教學運用于英語教學中,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二、研究背景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文化運動,隨著運動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其教學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它主要是關注學生在一段教學時間中所發展的水平,包括研究由教師行為引起的學生行為的變化。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earning;簡稱TBL)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使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的實質是: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種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在實施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盡量用英語來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語言輸入。
三、“任務型”教學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性
(一)在任務型教學中設置有效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有效性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考慮設計每個單元的學習都包括由六個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
1.Leading in:根據每個模塊不同的學習內容,分別設置不同的情境。如 ,flash動畫、英語歌曲、詩歌、小故事等。
2.Learning tasks:每個模塊具體的學習任務。
3.Learning processes:各個任務完成的方式和方法。
4.Learning recourses:搜集了學生完成各項任務可能用到的所有資源,包括圖片、聲音、動畫、文本等資源。
5.Learning products:學生在經過各個單元的學習后完成的各項作品。
6.Learning assessment:對學生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個人評價、小組評價或教師評價。
(二)在任務型教學中布置真實的任務提高課堂有效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并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所以設計任務時要提供給學生一種自然、相對真實的情景。1.活動設計要有意義,貼近生活。盡量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仿的活動,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能力得到發展,真正做到讓學生在活中學,在學中用。2.設計有一定的層次性的活動。一堂課中,從教學目標和任務出發教師設計的活動一般不止一個。從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規律出發,讓活動從易到難遞進。同時盡量考慮活動的趣味和挑戰性。
(三)在任務型教學中通過有效評價和反饋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評價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評價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全面評價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最突出的是引入形成性評價的機制與方法。同時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更需要得到評價,這樣學生才會反思自己的成功與不足,進一步提高自己。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善于鼓勵和表揚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更自信、更積極。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進步。所以真正能夠激勵學生的評價才是有效的評價。
四、結語
顯然,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和嘗試是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但也不可能適用于一切教學條件。我們要結合教情和學情,在特定的階段使用適合的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處于積極的、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都能去思考,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各層次的學生有“人人都有才,人人都能成才”同獲成功的感受,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可持續發展,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都充分而切實地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讓他們發掘各自的潛能,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師生共贏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陳琳,王薔,程曉棠.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