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復習課是小學數學一種基本課型,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是把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的過程。看了兩節課感到兩位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治學嚴謹,遵循課標,但又不拘泥課標,鉆研教材并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師自我素養開展本節課的教學,對本課的教學目標的把握和實施都精準到位,都自發或自覺地在各自不同的程度上運用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開展了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巧妙,教學技能嫻熟,教學特色各異,都圓滿、出色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計劃,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優良。
相同之處:
1.以學定教,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適度示弱是鼓舞探究熱情的動力。“示弱”老師可以“逼”出聰明的學生。教師往往都希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踴躍地發言,教師適時向學生示弱,只是在某些重要的問題研究方法探討上,在某些重要的結論得出上,教師在學生面前裝出“一副不解的樣子”,把解釋的權利、把定奪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教師裝傻,目的是為了使學生“ 不傻”。為了讓“無知”的教師理解結論,學生從傾聽者的角色升格為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難題的“大能人”,角色的轉變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學生絞盡腦汁思考問題,主動參與親歷實踐,并且盡可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不知不覺中將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了學生。正因為有了教師裝傻,學生才有了敢于嘗試、勇于思考、善于表達的空間和機會,才有了化被動為主動、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光芒,才有了高難度問題順利轉化為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輕松化解的魅力課堂。
2. 溫故而知新,關注學生已有經驗,自主構建網絡圖,習題設計層次分明。
“因數與倍數”這部分的學習內容雜,概念多,兩位老師以復習導入,即基于舊知識、經驗的認知構建,這正是建構主義理論所強調的知識建構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激活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服務于整堂課。突破難點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整理的學習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難度,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整理熱情。在這里選擇小組合作學習,構建知識的網絡圖,是想讓學生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開拓,智慧得到碰撞。他們一起經歷知識網絡的構建,一起感受和體會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和意義,并最終形成一種技能。習題教學可以看出兩位老師對教材習題價值的深度挖掘,對習題活化處理,讓練習更加有趣,更加靈活。主題練習,層次分明,形式多樣、有張有弛,全員參與加強了對概念間相互關系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
不同之處:
1突出“四能”,注重過程。
以問題為中心、形式多樣地開展教學。在整個教學中,李老師以問題為中心、開展例題習題教學,教學層次分明、形式多樣(根據學生實際和問題的難易度及問題在此節課中肩負的教育教學職能,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問題是采取先分析后解答,有的則采取學生先解答,再進行組間互評、生生互評,有的則是采取邊分析邊解答 ,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輕松活潑。注重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和促進全員參加,教學各環節一氣呵成、環環相扣,整節課中學生多次動手解答例題、習題。解題訓練在課堂上得到落實、學生的解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切實訓練和提高。
2.多渠道運用啟發式語言,進行有效的師生對話。
李老師找問題,發現這節課干什么,直接整理。“1、2、3、4、5、6,如果我繼續往下寫,能寫完嗎?為什么?”“看到這幾個數,你能想到因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哪些數學知識?用上這里面的數字說一句話。可以嗎?”幾個簡單的數字,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引出了“因數和倍數”單元的相關概念的知識點,李老師在整節課中始終和學生進行著有效的對話溝通。這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實時得到了教學反饋,同時還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指導,達到了對教學活動的有效調控。為學生設置好臺階、搭建好“腳手架”, 這種方式,不但能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同時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對話溝通的教學方式,在師生一問一答中,口述與交流了思維的過程,揭示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心路歷程。這一揭示思考問題的過程使得人的思維黑箱在課堂上得以明示,使得學生共同分享了思考所得以及正確思考相關問題的方式、方法。
3. 設計風險題,在探究中鼓勵了學生。
李老師猜一猜,誰是與眾不同的數、破譯電話號碼、幫助淘氣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拓展開放題的設計,題目用簡明清晰的表達,極富思維張力。學生特別感興趣,因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這樣就調動了學生思考的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得數學課堂更加多彩、有效。
4.恰當點撥發展學生探究能力。
俗話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說不明。”“點”在學生不懂或似懂非懂處,“撥”在教材重點、難點、關鍵處,給予學生的指導才能與學生的期望取得一致性,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在教學中,張老師發現學生對于知識之間的聯系說得不好。這時張老師適時點撥及時引導,使點狀的數學知識實現了網狀的數學化轉變。關鍵時突破難點,恰到好處,點在實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獲得了對概念內部結構特征的直接體驗,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再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反思和提煉,總結出方法,凸顯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這其中,學生在教師的有效點撥下于探索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辨的靈性,更是讓原本抽象的知識增加了許多生動的意味。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兩位老師“好、很好、真棒”的評價語言略顯乏味,另外張老師讓學生背質數口訣、李老師風險題占用時間過長,對待優生的關注是否到位確實值得商榷。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在引導式探究中設置合理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在探究中獲得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學會思考是教師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