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明
課堂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課堂的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使評價不僅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英語課堂中我是怎樣評價學生的。
一、課堂評價語言的多樣性
在課堂上,教師面對一群天真活潑、性格不同的學生,如果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僅僅使用一種評價語言,就難以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難以達到評價效果。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程度運用多種語言評價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課堂學習的狀態,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
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不一樣,我就根據學生不同的表現做出不同的評價。當學生在課堂上能正確地回答問題時、能流利地背誦課文時或者能精彩地表演對話時,我就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正面的表揚,運用一些夸獎式語言,如:“You are clever!”“Im proud of you” “Congratulations”等贊美激勵性語言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但是當學生沒能正確回答出問題時、不能流利地背誦課文時,我并沒有草率地對學生說No, you are wrong,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堅持激勵性原則,多鼓勵孩子,同時有禮貌地指出并加以糾正:Good, but…/Its better to
say…/All right, but you mustnt forget/ You must try to remember next time. /Good try, its…/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有些時候,我也用肢體語言來表揚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以激勵學生。學生是有感情的個體,他們須要在教師的平時關愛中得到尊重、鼓舞和教誨,當這種情感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精彩時,我的會心一笑能使學生感到心潮澎湃;當學生心不在焉時,我的一個眼神就會使學生的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二、課堂評價形式的多樣性
傳統的教育評價,片面強調和追求學業成績,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往往使學生的自評變得無足輕重。新課程下的課堂評價應改變過去學生一味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自己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幫助學生完成自我評價、小組互評,使自己從講臺上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疑也是評價的主體。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新課程要確立以人為本的評價模式,堅持發展、變化的過程評價,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促進學生自主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己思考,使他們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以及須要改進的地方。在課堂上我通常采用自我評價表讓學生進行自評。如學生在表演英語歌曲、說唱童謠時,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self?或者跟學生約定自評方法:A.我很棒 B.我相信我會更好 C.我會加油的!教師問學生:What do you want to give yourself ? 學生根據表現從A、B、C中自選一個等級進行評價。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反思他們的學習經歷,幫助他們確定新的學習目標。
2.小組互評。
在英語課堂中,有許多教學活動需要小組合作來完成,如:朗讀對話,情境表演,小組討論等。這時就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相評價。在一個小組表演完英語對話或節目之后,由其他的小組對這個小組進行評價,評價等級和標準教師可以與學生事先約定好。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自己參與,對自己學習過程、結果的評價和對同學學習活動的評價,既是對自己學習活動的總結,也是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培養了學生伙伴間合作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合作。
當然,在小組活動中,有部分同學可能會因能力不夠等原因而受冷落或不敢積極參與。這時,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鼓勵小組成員互相幫助,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爭取不讓一個組員掉隊。
三、評價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課堂評價時教師要把握一個“度”, 千萬不可濫用。太多的評價會失去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會讓學生“迷失自我”。
建立一個民主、公正的評價氛圍。
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教師要避免使用過于煩瑣的程序或占用過多教學時間進行評價。
科學、有效的課堂評價,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