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忠
摘 要:“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性,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從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開展學生活動、利用課程資源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設定目標要少而精,具體可操作,并有層次和可測性。方法要體現啟發性、生動性、自主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活動的開展要有目標,要創設教學情境。同時還要利用多媒體網絡、歷史影視、社區、歷史遺跡遺址等資源。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活動;課程資源
“有效”是教學的本質特性,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課堂與教學改革的核心話題之一。那么,怎樣才能盡可能地消除課堂泡沫,更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呢?作為一線教師,我想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教學目標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運動軌跡,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準確、到位,能讓新課程教學更加科學、有效。教學目標制訂的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節課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教師在枝節上大講特講,造成無意義的知識重復,重難點知識遺漏,是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的一個直接原因。
按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要想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1)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應該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能表明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和衡量的條件與標準。(2)每項目標不要制訂得太多。要符合學情,以能實施和落實為好。(3)教學目標要有層次和可測性。要體現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習的不同層次要求,并用相應的行為動詞進行陳述。例如,講《改革開放》一課,備課時我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掌握農村和城市改革的背景、措施和目標。過程與方法方面,引導學生從生產關系等不同角度,比較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異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講身邊事,看生活新變化”活動,讓學生舉例說明改革開放的新成就。這個教學目標就是按照以上的三個原則制訂的,確保有效教學的進行。
二、恰當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而學生的學法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學方法有許多種,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得當,則事半功倍。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要注意體現如下四個原則:啟發性原則、自主性原則、生動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方法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講《鴉片戰爭》時,從插圖、史料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材料中獲得歷史知識的方法。講《戊戌變法》時,指導學生利用對比的方法,從各界不同的反應來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自主性原則是指方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講“紅軍長征”時,由一名學生做導游員,帶全班學生沿紅軍長征路線“重走長征路”,感受長征路上的困難、險阻,感受長征精神。這種體驗式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生動性原則是指教學方法要富有藝術性,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歷史教師可利用圖片、實物、模型、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等,使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形象、感人。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學方法要處理好全體和個體的關系。要照顧到大多數的學生。
三、有效開展學生活動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教育要改變學生,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教學中,存在“只要動就是參與”的認識誤區,出現“為情境而情境”“假問題”“假討論”,學生的主動性并未真正得以體現。
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呢?(1)活動要有明確的任務或目標。學生課堂參與的有效性往往取決于是否有清晰明確的學習問題及設計適度的學習任務。(2)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活動。歷史的教學情境就是根據所學的內容,創設一種具有歷史真實感的特定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歷史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隋唐社會經濟繁榮》時,教師虛擬情境:唐玄宗時期,一位考生進京趕考,由于攜帶不便,他把銅錢折換成交子,到了京城,心情十分愉悅,白天在客棧復習功課,晚上經常去逛逛“瓦肆”。教師問:“你能從這段文字中找出不符合歷史的表述嗎?”這樣的設計,吸引了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歷史課程性質、課程目標的實現,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合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也是進行有效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歷史教學擁有極其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網絡資源,以其信息量大、傳輸快、音畫兼備、形象直觀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此外,歷史影視資源、社區資源、歷史遺跡、遺址等資源也是歷史教師較常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授課時要講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地域性。當確定好教學方案后,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對課程資源進行選擇、組合、再選,使其與教學各個環節相互滲透,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如,講《抗日戰爭》時,結合會戰示意圖,教師設計動態課件,這是對多媒體網絡資源的一種利用。觀看影片《血戰臺兒莊》片段,這是對影視資源的利用。播放“南京大屠殺見證者”的錄音,這是對社區資源的利用。這些都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追求有效教學是廣大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凡是教學中符合教學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做法,都應該受到肯定。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