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考作文的現狀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高考作文;現狀分析;個性化作文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仔細分析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就不難發現考題越來越體現人情化、生活化,越來越注重學生個性的張揚。
一、作文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文的學生很無奈,蒼白無力常徘徊,靈氣美感又不在。”連續幾屆學生寫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抒同樣的情。那么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呢?
1.從學生方面講,大部分學生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有寫好作文的愿望,但因功課太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學生生活圈子太小,生活內容單調,寫作的生活之源近乎枯竭。
2.從教師角度講,許多教師對作文“冷情批閱”:或見文不見人,或簡單給出一個分數,或板著面孔說幾句套話。
3.集中體現娛樂功能的大眾文化,以其銳不可擋之勢侵襲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卡通游戲,武俠言情,影星歌星……種種負面的東西促使一部分學生的作文之舟偏離了正確的航向。
二、個性化作文及實施依據
1.“個性化作文”內涵。心理學意義上的“個性”外延相當寬泛,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2.理論依據。回顧歷史,最早的教育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教育。一部《論語》,可以說是個性化教育的典范。孔子大力提倡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3.現實依據。強調個性發展,注重個性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其實,作文原本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精神活動,與人溝通的需要,自我表現、自我宣泄的需要等等。
三、思考與對策
1.回歸人本。在教育學中,教育與人的發展向來是微觀教育學最根本、最永恒的課題。教育,就其最本源意義上講,它是一種使一個生物意義上的個體的人轉化為一個社會意義上有個性的人的實踐活動。
2.回歸生活。
(1)勤于感受和思考生活。生活是一個萬花筒,是作文的動力,是興趣的土壤,蘊涵著人生百態與真善美丑。
(2)敢于寫真話。許多人一輩子在尋找生活的真諦,無論答案是什么,我想“真實”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
3.適時創設寫作情境。寫作情境是誘發學生寫作動機和欲望的導火索,最佳的寫作情境能使學生獲得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獲得“我要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反思課堂教學小組學習的過程,語文課改是一個新的探索歷程,它呼喚評價體系的創新,作文課該怎么上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這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教法,懇請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三道溝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