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綜合運用平時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的綜合發展。
一、立足文本,拓寬內容
綜合性學習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性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即,語文綜合性學習姓“語”。在拓展文本內容時,要從文本自身的特點出發,都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
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怎么溝通、拓展,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在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大自然的文字》時,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1)學了課文后,你對課文的哪部分內容最感興趣?很快,學生將興趣點集中到課文的主體部分,體驗到大自然文字的神奇。(2)結合目前環境狀況,搜集相關資料,探討如何保護環境?有的說要親自出發,先看個虛實,再探個究竟;有的說去請教長輩或專業人員問個明白;有的說拍攝圖片,形成文字,給環保部門提建議……課后,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問的問,查的查,做的做,寫的寫,很快便有了答案——“廢水處理器”“快速吸塵機”“紅領巾義務輪值崗”等在他們的筆下誕生了。看來,同樣的教材,課內課外的協調,開發內容的安排,適度的處理都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契機。
二、根植于“語文”開發形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綜合性學習要“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要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立足于“語文”,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除了學生有感悟地誦讀詩歌,自主解讀詩歌含義外,我還穿插安排了這樣幾項綜合性學習活動(作業)。
1.課前請學生查找關于詩人王之渙的資料自讀詩歌,以期收集、查找資料。
2.(在理解寫景的詩句中,出示一幅紅日西沉、江河歸海的登樓觀望圖。)請學生觀看畫面進行景色描述。繼而讓學生評價體會詩歌的形象美和簡潔美,以期體驗、探究語言表達功能。
3.運用“更上一層樓”進行課堂說話練習。
4.交流王之渙的其他幾首詩,讓學生練筆,賽背詩,以期拓展、積累。
這樣的設計側重于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著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三、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落實綜合性作業
設計、落實實踐性作業,是實現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應在開學初依據學情列出計劃、做出科學安排;實施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引導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索,去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社會責任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都能得到強化和提高。在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后,我設計了如下的“自助餐”式作業。
1.背誦、默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夏天的景物還有哪些?請寫一寫你眼中夏天的景色。
4.課外選讀楊萬里的其他詩歌1~2首,并背一背。
5.選讀一兩首描寫夏天的詩。
6.給詩歌配一幅畫。其中1、2為必答題,3、4、5、6為自選題,任選一題或兩題做。
在教學《草船借箭》后,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背景,全面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3~5人合編一張有關“三國”的小報,一周后,學生交上的小報內容充實、形式各樣。有“人物介紹”“三國成語”“三國歇后語”“精彩故事”“人物評說”等許多小欄目。
除此之外,我還經常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課文安排不同的作業。如,學過按方位順序寫的《三味書屋》,游記類《記金華的雙龍洞》后,布置一些繪畫作業;學過實踐性強的《皮球浮上來了》后,布置一些手工制作作業;在識字學詞教學中,布置一些謎語作業等等。
總之,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觀察、感受、綜合表達、人際交往、收集信息、組織籌劃等綜合能力。教師只要善于捕捉時機,用好各種課程資源,就一定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合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