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英
書籍傳承著人類的智慧,初中階段正是每個學生獲取大量知識的最佳階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成了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課題。目前我們學校正在積極推行“初中語文大閱讀教學”,以下是我在這項活動中的幾點做法。
一、充分發揮語文課的教學陣地,積極引導學生開展閱讀
根據新課標要求,我們學校安排七、八兩個年級每班每周6節語文課。其中2節課用于語文課本的講解,其余4節課安排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書目閱讀。教師和學生一起讀同一本書。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思考,教師不做任何的指導。當全班同學同時讀完一本書之后,再利用1~2節課的時間,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做一個聆聽者,適時地點評就可以了。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是關于這本書內容的都可以談論。比如,人物、情節、學生自己的想法都可以。教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觀點,對學生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比如說,在讀《男生賈里》的時候,我首先談了談我對文中祁老師的看法,當我說到我也應該學習祁老師那種對學生寬容、熱愛的態度時,學生一起鼓掌表示了對我的支持。緊接著大家紛紛開始發表對書中人物的看法。
當學生發現在他們眼中占據重要位置的語文課都被用來讀書的時候,他們也就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在他們思想深處也就會比以往更重視閱讀了,他們也就會積極參與讀書活動。
從語文課堂開始,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讓他們愛上閱讀,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將讀書變成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會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
二、打破傳統的閱讀觀念,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閱讀
通常情況下,教師總喜歡讓學生在讀完一本書之后寫讀后感,或者在讀書的過程中做讀書筆記。看似簡單的要求,其實對學生來說恰恰是他們的煩惱。我們應該讓學生輕松上陣,不帶任何附加條件享受閱讀。在大量的閱讀中如果他們沉浸在作品中,他們自然會有感而發,到那個時候,讀書筆記不僅不是他們的負擔,反而會成為他們讀書感受的百寶箱了。
教師不經意間的對書中內容的評價也會無形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會因為和教師有共同的話題感到驕傲,會反復閱讀其中的細節和教師共同品味。比如,在《男生賈里》這本書讀完之后,我們開展了一個班級讀書交流活動:首先我和學生共同確定了本次讀書交流活動的主題“一起感悟,共同成長”,主題確立好之后,我設計了具體的活動流程:(1)夸夸它:目的是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談談對書的看法,喜歡有喜歡的理由,不喜歡也應該有不喜歡的理由吧。(2)猜猜看:由教師引出原文中的話,讓學生說出描述的是書中的哪個人物,教師可以整體把握學生對書中內容的掌握程度。(3)說說看:那么一本書讀過之后,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也肯定通過讀書中的內容,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知識,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收獲。(4)讀讀看:誦讀也是語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大膽地誦讀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從側面也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這樣的讀書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都會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氣氛的熱烈程度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學生說得越多,談得越深入,說明他們是真正地走進了書中,讀懂、讀透了書中的內容。學生也會在交流活動中獲得別人的觀點用來補充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讀書體驗。
有了完整的讀書體驗,才會有真正的思想火花,學生的讀書筆記才會是他們真正的感受,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作業而敷衍。只有發自心靈的聲音才會是最美的、最真的聲音。
三、選擇適合學生的書籍,以便激發他們的濃厚興趣
在選擇書目的時候,教師不要僅僅依靠課標要求,課標中有的書目適合學生,可是有的書目就顯得比較教條,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沒有選擇地推薦給學生,不但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反而會讓學生喪失閱讀的興趣。由于剛開始我們就照搬了課標中推薦的書目,結果發現上閱讀課反而成了學生的負擔。一個學生曾對我說:“閱讀課太乏味,書中的內容我們根本沒有切身的體會。”還有學生直接就對教師說:“太無聊了!”聽到這些聲音,我們并沒有強迫學生必須去讀,相反,我們通過課下調研,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我最喜歡讀哪類書進行了摸底,我們終于明白現在的學生喜歡讀什么書了,他們更喜歡能和他們生活緊密聯系的書籍。從這件小事中給我們的啟迪就是: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當成學生,去思考他們這個年齡,他們所處的時代,對什么樣的書更感興趣,經過反復的琢磨,我們給學生推薦了曹文軒系列的《紅瓦》《青銅葵花》、郁秀的《花季雨季》等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目。
開展語文大閱讀,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獲得優異的成績。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慢慢地引導,悉心的指導,只有永無止境的努力和堅持,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川公司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