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如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遺留下來非常重要的遺產,如何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薪火相傳,為繁榮群眾文化將起著重要作用。而對于我們文化站來講,怎樣利用文化館的各種優勢,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代相傳已成為我們文化站工作人員所思考的一個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筆者所從事文化站多年的工作經驗進行分析,探索如何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策略,為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站;群眾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傳統大國,孕育著幾千年來古老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在人們長期生活及實踐中創造出來,它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想象力及精神價值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些靠口傳心授的傳統文化藝術,現已瀕臨消亡,而有著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要進行保護,因此,作為我們文化站來講,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筆者認為應當充分利用群眾文化工作的優勢,承擔起重任,發揮其作用。
一、文化站要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
從筆者查閱的大量資料中發現,當前在人民群眾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還是比較淺薄的,致使現在很多具有保護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就這樣消失了。特別是像一些老藝人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由于少了接班人,也少了對它們的保護,而使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慢慢的消失了。所以,班子和認為,作為我們文化站來講,應當發揮我們的相關職能對這些可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相應的保護。
二、利用文化站的優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利用文化站人才隊伍的優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站對于人們來說,它是群眾文化的帶頭人,有著大量的人才資源,在社會群眾文化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文化站是政府性文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具有各種專業才能的人員,文化水平夠高,所以,應當承擔起自己專業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職責,例如:舞蹈、文學、戲曲等。而且文化館內還有一大批資深的藝術骨干、專家學者等,所以,這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利用文化站人才隊伍的優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文化站的陣地優勢
當前,很多文化站具有適應群眾活動的廣闊場地及大量的設施,具有開展培訓、交、展示活動的陣地優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條件。我們應當充分利于這些條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些內容、特征等加以展示,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能僅靠文化站中的骨干,還應當充分發揮各鎮文化站、村文化站(室)的作用,因為文化館(室)是最接近民眾的基層文化單位。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室的之間的聯系,將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建立保護非文化遺產的體制
(一)輿論宣傳制。建立輿論宣傳制對于當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加強相應的宣傳工作,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民眾心中形成一定的意識,激發民眾自覺參與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采取原生態民俗演出、藝術展覽等形式,提高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其次,文化站還可以定期舉行各種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利用各種傳播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手段,為我們的保護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三)保護和傳承機制。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應對此建立一個良好的保護和傳承的機制。本人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當前文化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分析,探索出以下策略:(1)建立保護名錄。隨著普查的深入,要不斷充實保護名錄,通過努力把本地區的優秀文化遺產列入其中。(2)加快數據庫建設。這也是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縣級文化館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3)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愛國愛鄉的基地和活教材。(4)建立傳承保護制度。及時命名傳承人、文化生態村,落實保護經費,使其活態延續,根據項目的具體特點和要求組織編寫教材進學校,以及建設重點項目的傳承基地。
四、結論
總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社會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本人希望通過從文化站的角度出發,探索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策略,能為我們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薪火相傳,為繁榮群眾文化,社會的文明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馬虹.文化站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0(16).
[2]張良.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文化館的地位[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5).
[3]趙曉明.淺談文化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1(08).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靈溪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