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摘 要:語感是構成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是聽、說、讀、寫的靈魂。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豐富語文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從思維訓練的角度,通過啟發(fā)想象、仔細揣摩、訓練直覺,闡述了對小學生進行語感培養(yǎng)的另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感;思維訓練;意境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可以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吟誦法、品味法、積累法……各有千秋。我認為從思維訓練的角度來培養(yǎng)語感,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在教學實踐中,如下做法是可以嘗試的:
一、啟發(fā)想象,進入意境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性為主體的,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形象。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都具有鮮明的形象,但這些形象不是眼睛能直接看到的,即不是視覺形象。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喚起學生內心的視像。只有把文字轉化為視覺形象,才能獲得語感。如,在《梅花魂》的教學中,對于外祖父珍愛墨梅圖,不許“我”擺弄這一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外祖父的表現分解成幾步:拉下臉來;訓斥媽媽;刮去污跡;慢慢抹凈。這樣,學生頭腦中會像放電影一樣展現出一個個活動的畫面,從這些畫面中可以體會外祖父對墨梅圖的喜愛,從而深深感受到這位華僑老人有著一顆強烈的愛國心。
有些課文的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不是靠局部理解所能掌握的。教學時,必須從整體入手,從大處展開想象,對語言信息進行大體的復制、加工、組合,在內心視覺中浮現整體形象。我在《草原》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配樂錄音朗讀邊想象草原的景色。聽完之后,問學生:“你們看到草原了沒有?剛才閉著眼睛聽朗讀時,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草原很美,它美在哪里?你能不能用一兩個詞來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在充分聆聽的基礎上,學生展開想象,草原如詩如畫的美景自然定格在腦海。
二、仔細揣摩,披文入情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語感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過程。文章的作者通過書面語言這個載體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轉化為語言信息。而這些思想感受,只有經學生自己仔細揣摩,反復意會,才能真正被學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進一步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層意義,使學生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從而達到文道統(tǒng)一。而只有在不斷思維的過程中,語感訓練才更具功效。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把小女孩紅潤的臉頰、微笑的面容、初升的紅日和小小的尸體、燒過的火柴梗、陰暗的墻角同繪在一個畫面上,這是極不協(xié)調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質疑思考:作者為什么把小女孩描繪得那么美?為什么把美好的和凄慘的情景同繪在一個畫面呢?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體會到美好的畫面是寫小女孩臨死前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中;凄慘的畫面說明在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任何美好的向往只能像燒過的火柴梗那樣灰飛煙滅。這樣,在學生浮想聯翩之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仔細揣摩,使學生認識升華,不僅能體會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的語感。
三、刺激思維,訓練直覺
“語感是對特定環(huán)境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整體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種語言心理直覺。”(郝嘉杰)。直覺思維是沒有經過嚴密推理和論證,憑直觀材料迅速“猜度”到問題實質的心理現象。可以說,語感的核心是直覺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直覺思維訓練,具體做法是:
1.鼓勵學生大膽猜度和假設。如,教學《半截蠟燭》時,上課伊始,教師可提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你認為課文會寫些什么?”教學之時,又可提這樣的假設:“假如你是伯諾德夫人家的一員,你可能會想到什么辦法,來保住蠟燭里的機密?”而在教學之后,還可提問:“課文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你能為課文想出其他的題目嗎?”啟發(fā)學生作出各種推測,進行輻射思維。這樣有助于語言直覺的感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語感能力的增強。
2.經常進行快速思考,快速回答,訓練學生憑直覺回答問題的能力。
3.經常進行整體認知教學。其教學模式可為“整體—部分—整體”,以培養(yǎng)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從而促進語感的培養(yǎng)。
語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牽涉到知識與情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智育與美育等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在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訓練的同時,還應注重其他方面的耐心培養(yǎng),這樣多管齊下,并逐步提高,才能真正達到積淀語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