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五一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實質上就是幫助學生提升語言學習能力,并能夠進行人際交流。這一教學目的對藏族學生來說,同樣適用。由于漢語基礎、語言環境以及教學條件等的不同,相較于漢族學生而言,進行教授藏族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知識時,需要更多的耐心,也需要講究教學策略。在此背景下探討基于文化差異下的藏族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文化差異;藏族小學;語文教學
一、基于文化差異的藏族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語言環境的影響
藏族小學生從小開始接觸并進行溝通交流的語言就是藏語,因為他們是藏族人,父母最常使用的語言也是藏語,因此,接觸的時間較長,范圍也較廣,被影響的程度也就較深。而學習民族共同語“漢語”是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開始學習的,對他們來說,漢語的學習環境并不像藏語那么廣闊,可能他們最常接觸到的漢語環境也僅是教師的授課過程,這就使得藏族學生在學習藏語和漢語時,會受到截然不同的語言環境的影響。這與漢族學生在中國學習英語的情況基本類似,藏族學生學習漢語也會因學習條件的差異或者學習語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
2.兩種語言的相互影響
大部分藏族學生接觸漢語,是在上小學之后才開始的,因此,存在于大腦內的漢語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并不是那么完善,而藏語已經作為他們第一接受的語言在思維認知中有了一定的結構形式,兩種知識結構的互相碰撞,可能會影響其學習漢語的效果。
3.教學條件的影響
藏族學生在學習藏語和漢語時,會因師資力量等不同的教學條件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因藏語是藏族小學生的主要交流語言,藏語師資明顯要比漢語師資實力強,而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兩種語言的師資條件的差距很有可能會繼續擴大化,很容易對藏族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造成影響。
二、基于文化差異的藏族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藏族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下文論述藏族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漢語和藏語的語言要素、知識結構等存在顯著的差別,基于此,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1.掌握三大教學原則
在進行教授藏族小學生語文知識時,要注意掌握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即將藏族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摒棄傳統教學中將教師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實行“填鴨式”教學的教學方式,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特色進行指導教學,比如,多媒體輔助教學很受藏族學生的歡迎,使課堂內容豐富而有變化,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創造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作、自主閱讀,培養藏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倡導教師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掌握知識,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在教授藏族學生小學語文知識時,切記遵循以上所述三大原則,不同的方法要適當協調,只有創新教學模式,將藏族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才能夠不斷提高藏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大部分的知識都是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的,因此,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相當重要。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的文章語言質樸平實,符合較為規范的漢語表達習慣方式,且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文章,合理利用課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將其作為訓練藏族小學生口語的主要素材與典型范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課文都是提高學生語文口語表達能力的典型材料,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不僅能夠幫助藏族學生找到漢語學習的竅門,同時還能讓學生通過課文和實際生活的結合點更加深刻地了解、掌握漢語知識。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精心備案,結合所要講授的教學知識創新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內容適當設定語言環境,通過教學指導,將藏族小學生引入語言環境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探索語文知識的興趣和活力。在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時,還需要注意一點,要堅持文化、結構和功能三位一體化。小學生年齡還小,好奇心、探索欲望較為強烈,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知識更加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要注意結合藏族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在課堂授課之前展開即時說話訓練,可以是5分鐘,也可以是10分鐘,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學習成效,并在課堂結尾部分也可以巧妙插入一個結尾語言訓練,通過實際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3.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教學中,重視語文知識的活學活用
小學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語言素材,教師要想引導藏族小學生順利完成語文課本中的多項練習,進行有效學習,首先需要讓學生通過對優秀的民族文化知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實際生活等的了解與感悟,發現其與語文知識相融合的地方,然后展開高效學習,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注意從生活中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片段,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藏族小學生有效理解語文知識。在學習知識后,要重視語文知識的活學活用,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能夠讓他們運用語文知識的教學條件,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比如,將要學習一篇以“我的媽媽”為題材的課文,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課后題目,讓學生回家觀察自己的媽媽,然后展開學習,因為事先有準備,小學生學習時體會更深,討論時七嘴八舌,這樣的學習方式貼近生活,不需要死記硬背就會有很深刻的印象,學習完課文后,教師可以接著布置題目,讓小學生以“我的爸爸”為題進行寫作,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
4.進行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以往的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語重心長,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教學氛圍枯燥單調,較為沉悶。這樣的教學模式從一程度上來講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框設在了一定的框架里,一直以來灌輸學生的也只是上課“認真聽講”這樣的思維模式,慢慢磨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且在此教學方式下的教學效果也不太理想。基于此,提倡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理解、掌握語文知識,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一個較為民主的教學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較為輕松活潑的教學環境下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進行愉快思考,主動參與教學,主動探索,主動研究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相關實驗研究也證明,學生在較為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下學習知識較快,這樣的教學環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藏語和漢語的差異性,藏族小學生學習兩種語言先天就存在語言環境、教學條件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基于此,在教授藏族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知識時,需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藏族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情況著手,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平,鮑俊輝.如何提高藏族兒童漢語思維表達能力[J].甘肅教育,2009(01).
[2]馬征宇.拉薩市低年級藏族小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2012(12).
[3]呂曉娟.藏族小學漢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