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德
語文教學是“語”與“文”的教學,更是“情感”的教學,是以豐富的情感火焰去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讓“美”在學生心中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絕大多數(shù)學生渴望具有豐富的情感體、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宣泄,以滿足他們樹立信心、擺脫逆境、顯示才華的心理需求,這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藝術熏陶的極好機會。
一、整體浸潤感知
中華文化光耀千古,語言文字魅力無窮。事實證明,語言文字是民族意識、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觀念的載體,文字負載著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漢字則負載著中華文明的主要成果。這么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以《我是蘋果》為例,在一顆顆稚嫩的童心里,埋下一粒粒詩歌的種子,讓學生體會它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美”的初步感受,情文并茂的文字無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言為心聲,以學生的心靈激活文本的言語,以文本的言語點燃學生的心靈。一句句優(yōu)美的語句從學生的心中吐露出來:我是蘋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紅艷艷的蘋果,使孩子的臉龐更加紅潤,使老人的身體更加硬朗,為維護家園的警察解渴充饑……
以上述文字為例,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領略這樣一幅動靜結(jié)合、聲色互動的畫面之外,還應該深層挖掘、延伸審美的觸角:那就是作者之所以寫得出這么優(yōu)美的文章,不僅緣于他細心地觀察,更重要的是緣于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二、局部引導共鳴
語文教材內(nèi)容廣泛,進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無不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爭業(yè)績,字里行間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樸實無華的生活態(tài)度、平凡而偉大的人生道理、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這些都是教師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極好教材。如,《開國大典》一課生動地描寫了新中國誕生時開國大典莊嚴、隆重、熱烈的場景,表現(xiàn)了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意義,反映了全國人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教學時可以抓住文中描寫氣氛的語句讓學生體會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激動心情,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以至于這種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將牢牢地扎根于他們的心靈。教師要以此為突破口,教育學生從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qū)氋F的民族精神,使學生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對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在教學中貫穿民族精神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漢語文化的學習,讓我們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揚。語文課改東風勁吹,是機遇是挑戰(zhàn),民族精神教育紅旗飄揚,是方向是目標,它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活動,必須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