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云潔
摘 要:小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一代,他們的人格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模仿性強、思維活躍、有強烈的上進心,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有利契機,利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培養,讓他們吸取文本中人物的優秀品質,茁壯成長為思想進步、有理想的青少年。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人格
語文學科不僅僅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與文中的人或事同悲歡、同笑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一、在文本中吸取營養,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我們小學語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優秀兒童作品為載體,呈現給學生豐富的人格教育資源。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效地滲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這些潛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資源挖掘出來,積極發現和努力發掘文本中人格的優美元素,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得到人格的熏陶。如,《吃水不怕挖井人》,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司馬光》,引導學生遇到問題要冷靜沉著想辦法;《黃山奇石》,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這些小故事中懂得了很多人生大道理。小學語文教師要很好地抓住這個機會,促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閱讀中尋找心靈的港灣,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閱讀材料,如,優美的詩歌、有趣的童話、壯烈的篇章,還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富有哲理的寓言,這些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它們以優美語言啟迪學生的智慧,滋潤學生的心靈,振奮學生的熱情,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健全了他們的人格。如,《蛇與莊稼》體現的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咕咚》體現的實事求是的觀點;《李時珍》《小馬過河》等則告訴學生凡事都要親自實踐,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這些道理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為走好今后的人生,必須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在作文實踐中歷練感恩的品質,塑造小學生健康的品質
文如其人,它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作文所涉及人、事、景、物是真情實感的體現,也映射出學生的內心世界。在習作過程中,教師要激發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做社會有用之人。如,作文《 我愛你》,大多數學生都表達了對教師、同學或家人特殊感情,這樣培養了學生愛老師、同學、家人的思想感情,激活了學生感恩的優秀品質。
四、語文教師身體力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所謂“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為人師表,言行一致,用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感染學生。就是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人師表,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體現人格的力量。
小學時代是學生的黃金時代,他們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將來能否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愛心、責任心,是否會有堅強勇敢的意志,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而語文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擔負著至關重要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俊旭.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人格[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8).
[2]史存芝.談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培養學生個性人格[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3]彭曼.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