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統(tǒng)
摘 要:傳統(tǒng)的學生實驗操作重結論、輕過程,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法突出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教師先不給出實驗方法或實驗步驟,要求每一項實驗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制訂計劃—動手實驗—搜集證據(jù)—得出結論—表達交流”,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科學探究能力。要想達到這種層次,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實驗前,方方面面全部考慮仔細。一句話:“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
關鍵詞:經歷;探究;操作
小學科學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關鍵詞為親身經歷和探究。親身經歷意味著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探究有多方面,在這里,我要闡述的是學生通過實驗操作進行探究。可見,新課標中也注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內化科學概念,并提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就是讓科學探究和科學概念呈現(xiàn)雙螺旋發(fā)展。但我們廣大的科學教師面對科學課中在實驗的學生,總感覺到無法應付,而且害怕失控,更害怕學生“玩實驗”。難道學生實驗對科學教師來說真的有那么恐懼嗎?
首先,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學內容大多是小學生常見的、感興趣的,如,蟲魚鳥獸、花草樹木、風雨云雪、日月星辰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教學內容涉及非常廣泛,它們都是小學生非常渴望了解的,學生在學習時有興趣是一定的。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等都是適合小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進行研究的;各種植物的種植活動、各種動物的飼養(yǎng)活動都是小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聽到的公開課中學生實驗失控場面遠遠多于學生沉悶場面了!
其次,從基本理念上看。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門主課比起來,三門課的活動相對少,而科學課的探究活動相當?shù)亩啵@就是科學課與三大主課比起來的最大優(yōu)勢。“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想說一句話:“動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與其他音樂、美術等課比起來,科學課有優(yōu)勢嗎?動就是它的優(yōu)勢。與其他課相比,科學課的動更帶有目的性,并強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究。試想學生“動”成功了后,不僅會獲得操作能力上的發(fā)展,更會讓學生的心靈上有科學家般成功的體驗。
那么,學生實驗為什么會讓教師感到不安和恐懼呢?我認為問題出在教師身上。為了使科學實驗課得心應手,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實驗準備工作
1.做好實驗室規(guī)則制訂工作
很多的科學教師總說學生科學實驗的素質如何不高,進了實驗室如何不遵守紀律!其實,科學教師又是否跟學生一起制訂過實驗室規(guī)則呢!讓學生一起來制訂實驗室規(guī)則有助于讓學生更好地遵守自己制訂的規(guī)則。比如,進出實驗室時保持安靜;實驗后留下的無害垃圾自己帶走扔進垃圾桶等。只有讓學生熟悉實驗室規(guī)則,明確管理制度,才能培養(yǎng)學生遵守實驗紀律的好習慣。
2.安排學生預習工作
教師應在每次組織學生實驗之前,安排好學生的預習工作。一般學校在每星期為三、四年級學生安排兩節(jié)科學課,為五、六年級學生安排三節(jié)公開課,由于課安排的數(shù)量少,導致很多科學教師在課前不會到班級中提醒學生預習下一課。要知道,學生是否預習過新授內容對課堂中的教學活動影響巨大。
有些科學教師會有去安排預習內容,但只是去安排學生預習除了教材中的實驗內容,個人認為還應該讓學生去預習包括與本次實驗有關的已學過的知識,明確實驗所需驗證的解決的問題。
3.安排實驗器材工作
很多科學教師都教著主課。平時,他們都把大多時間花在了主課的教學上,而且也認為準備器材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我想說的是既然當了科學教師,就要做好科學教師的職責,不能因為沒有時間或者實驗器材準備麻煩就不準備了。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驗的相關內容,預先選擇好實驗材料和用具。
4.安排自己預習工作
許多科學教師總是朦朦朧朧地進入了實驗室。在科學課中,臨時組織教學語言,匆匆忙忙向學生傳授實驗步驟、注意點等,著急地發(fā)下實驗器材讓學生進行實驗。試問這樣的實驗組織能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嗎?其實,科學教師自己都沒有下過工夫去預習,又怎么能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實驗呢?課前自我演示,教師要把要做的實驗親自做一遍。(1)檢驗實驗器材的效果;(2)注意實驗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3)預測學生實驗過后會產生什么想法。相信,只要能做足這些工作,課堂上的問題出現(xiàn)率將大大降低。
二、做足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yǎng)工作
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隸屬于科學素養(yǎng)。新課標中提到: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學生的操作能力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中就有所發(fā)展,它需要教師每一節(jié)課進行積累,持續(xù)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尤其在每次實驗時,教師在學生匯報實驗步驟后,需要講解實驗過程、方法和注意事項。因為,實驗步驟是需要學生來得出和完善的,但教師需要起到主導作用。讓學生適當?shù)厣僮唿c彎路也是必要的。實驗的具體操作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動腦動手,要求學生自覺認真地進行實驗和觀察,允許他們交換意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和個別指導,提示學生正確使用各種實驗用具,檢查學生操作過程是否正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盡量讓他們自己做,教師不要包辦代替。通過實驗操作,既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內化了科學概念。
三、做好學生的實驗記錄培養(yǎng)工作
小學生大都喜歡做實驗,而且有不少學生只對操作感興趣,對實驗后的現(xiàn)象卻不詳細觀察。如,做“土壤中有什么”實驗時,把水中的土攪拌后沉降,學生不會很仔細去觀察土壤放入水中后的現(xiàn)象,學生只告訴教師水臟了,至于觀察粘土和沙的層次,學生不怎么會留心,學生不仔細觀察也就意味著學生無法做好實驗記錄,而實驗記錄又是相當?shù)闹匾苤苯臃从硨嶒灥慕Y果,同時也是得出科學結論的重要依據(jù)。要是科學家也只注重實驗過程,不注重實驗后的記錄,相信一些實驗后的重要數(shù)據(jù)也無法保留,實驗就得從頭開始了。新課標中強調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究。除了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良好的實驗習慣外,也是希望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作記錄。
四、做好學生的評價工作
科學課程的評價要能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許多科學教師在實驗后,把得出科學概念作為首要任務。這個沒錯,但是評價也應該包括對實驗中的不足點和優(yōu)點進行討論。這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實驗中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點,避免不足點。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實驗報告,分析實驗結果,找出存在問題,總結成功之處,積累學習經驗。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教師也將不再害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顧湘紅.新課程理論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湖南教育:上,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