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林
20世紀以來,科學與技術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科學與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創新成為21世紀人才所具有的時代特征。那么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是兒童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注意發掘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于是,在科學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創設情境,使科學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如,在上《空氣的性質》一課時,我先給每個組發了一個氣球,讓學生盡情地玩一玩,比一比誰的氣球吹得最大。接下來,我出示一個瓶口套著氣球的瓶子,讓學生猜一猜能不能把瓶子里的氣球吹起來,能吹多大,學生根據剛才玩氣球的經驗,大多會認為氣球在瓶子里也是能吹起來的,只不過可能受瓶子的限制,氣球最多只能吹到瓶子那么大。針對學生的發言,把學生的猜測進行一個歸納。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于質疑
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維的起點,是迸發創造力的催化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運用好適當的激勵機制,使學生能大膽設想,敢于質疑。
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不斷造成學生的“認識沖突—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科學《浮與沉》時,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研究興趣。因此,在讓他們親自體驗到哪些物體會浮上來,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后,我就分組讓他們自己研究怎樣使浮的物體沉下去,沉的物體浮上來,他們躍躍欲試,總結了許多方法,品嘗到了探究的樂趣。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各種競爭日益激烈,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從小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學會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