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成,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留美教育學碩士。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學教師、副校長,北京市原崇文區教委主任、東城區教委主任,北京奧組委奧林匹克教育處處長,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等。主要研究領域:學校管理、教育行政、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學校德育、奧林匹克教育。
品牌學校不僅有很多外顯于形的優秀品牌表現,還有很多好似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優秀品牌內涵。這些品牌內涵在學校的發展中得以不斷積累傳承,成為品牌學校不斷輝煌發展的內在動力。有的學校歷經百年,學校建筑、教師、課程等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其蘊藏于品牌之中的那種優秀內涵好似從未改變,一直支撐著學校的輝煌與發展。借用生物學的術語,品牌學校的這種優秀內涵,就如同生命的基因,不斷把學校的優秀表現一代代傳遞。這種基因的載體正是學校文化,而學校文化以教育的方式存在時,便成為學校的另一種課程方式,即隱性課程。因此,隱性課程也就成為學校優秀教育基因的重要載體。北京二中提出的“空氣養人”的辦學理念和品牌特色,就是關注隱性課程教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的品牌學校典范,這也正是北京二中優秀的教育基因所在。
隱性課程是對學校課程形態系統的豐富
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附加課程等。一般認為,美國學者菲利普·杰克遜(Philip Jackson)于1968年發表的《教室中的生活》最早提出了隱性課程的概念。隱性課程的提出拓展了學校課程范疇和知識范疇,拓展了教育文化選擇的范疇,從而拓展了學校實施規范教育的范疇。有人認為,隱性課程論是學校通過環境(包括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關系結構)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教育經驗。有人認為,隱性課程是“非計劃的,是兒童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直接經驗,是處處接觸到的有形的、無形的影響”。也有人認為,隱性課程是“學校(含班級)社會關系結構以及學校正規課程有意或無意識地傳遞給學生的價值、態度、信仰等非學術性的學習”。總之,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而言,是指學校中除顯性課程的影響以外,那些不受時間、空間和人員限制的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所有教育元素。
隱性課程在學校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隱含于學校物質性環境的隱性課程形式和隱含于學校人文環境的隱性課程形式。學校建筑環境、裝飾文化等屬于學校物質性隱性課程;學校管理制度、師生關系、組織系統、常規課程的附屬教育等都屬于人文環境的隱性課程。隱性課程的提出有利于從課程論的專業角度思考和設計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從課程育人的角度加強學校的制度、組織和人文文化環境建設。隱性課程在學校中會產生顯性課程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如隱性課程是幫助學生在學校階段形成社會性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課程;隱性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團隊學習與互助;隱性課程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具有獨特作用等。
北京二中“空氣養人”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正是這種基于隱性課程思想的學校課程發展。學校認為,教育應如空氣,時刻給人以養分和生命的影響。因此,學校應處處是教育,處處是教育的空氣與養分,讓學生浸潤在學校的教育養分中得以全面的發展、個性的發展和持續的發展。學校建設的教師博物館、學生博物館、古籍室等都是以隱性課程的形式呈現的教育載體,使學校課程形態呈現多元發展的狀態,為“空氣養人”理念奠定了隱性課程的物質基礎。正是在“空氣養人”理念的引領下,學校的一石一樹、一亭一榭、一廊一櫥都蘊含了教育的價值,形成了學校獨特的隱性課程體系。這種隱性課程體系形成了“養眼、養心、養德、養智、養體、養行”的育人功能,也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
隱性課程是學校優秀教育基因的載體
隱性課程的發展是對課程形態系統的豐富,也是對課程文化的發展,形成了隱性課程文化。隱性課程文化成為課程文化的重要組成,成為一種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的課程文化形態。隱性課程文化與隱性課程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和共通性,隱性課程文化是隱性課程的母體,隱性課程是隱性課程文化的表現和價值載體。隱性課程文化通過隱性課程的形式,使學校中原本就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形態具有了課程功能,實現了課程的價值。同時,隱性課程文化也讓知識、信仰、態度、價值觀、藝術和習俗等文化系統的內容,可以通過隱性課程的形式傳承下去, 實現未來社會成員社會化的功能,豐富了課程傳承文化的渠道。
隱性課程文化是對學校優秀文化和優秀教育基因傳承的文化。學校的優秀教育基因蘊含于學校文化之中。隱性課程文化通過對學校優秀文化的選擇,構建學校隱性課程。這其中,學校的優秀教育基因,必將成為隱性課程的重要內容,并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傳遞。
北京二中以“空氣養人”為理念,以隱性課程為載體,對學校近三百年的優秀教育基因和學校文化進行了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學校文化和育人特色。走進北京二中學校古籍室,你會感覺到一種厚重的文化,傳承著學校悠久的教育基因,“肅立其間,仿佛聽到前輩的低聲細語”,學校的生命密碼在這里得以傳遞。進入北京二中教師博物館,你會油然產生一種敬意,從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教案到上世紀70年代的植物標本和實驗教具,從科研論文到家訪記錄,從教師出版的詩集到學術著作,從課堂實錄資料片到歷史照片,這些在很多學校可能是散落各處的教育廢品,在這里卻熠熠生輝,成為學校歷史的見證和優秀的紀念,每一件藏品都述說著這所學校的嚴謹的教育與嚴肅的教風,學校優秀的教育基因蘊含期間,并得以有效傳遞。再走入學生博物館,你會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榮耀,從新中國初期的校徽到三十年代的畢業紀念冊,從各屆畢業照片到校友的工作業績,從一張張獲獎證書到一個個校友捐贈的珍藏品,作為二中學子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油然而生。不需要豪言壯語,相信每一位二中新生走出這座不大的博物館,就會堅定一種奮斗的信念和決心,并將為之付出終生的努力。這也正是這個博物館想要傳遞的教育基因。這種教育基因在二中幾乎無處不在。走進教學樓,可以通過觸摸顯示屏展示民國以來的畢業證書、委任狀,包括劉紹堂、韓少華等歷屆校友的文學著作,以及眾多科技精英的業績介紹。這種電子博物館,形成了新的隱性課程,讓師生們對學校歷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這種學校優秀教育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滋養著師生的教育理想,傳承著學校優秀的教育基因。
“空氣養人”教育思想是對隱性課程理論的新發展
“空氣養人”,一句平和而通俗的辦學理念,孕育著深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回歸教育本質的教育行為,更是對隱性課程理論的新發展。
“空氣養人”辦學理念傳達了“處處皆教育”的宏觀教育思想,為隱性課程理論提供了教育認識論基礎。“空氣養人”辦學理念認為教育不僅存在于課堂,也不只在學校。鈕小華校長說:“教育的本質是日常涵養,”“教育給人以方向,好的教育應是感受不到的教育。”因此,教育如空氣,無處不在,處處皆教育。一所優秀的品牌學校,不僅要精心構建和實施顯性課程,還應關注更加廣泛的隱性課程,讓那些處處都在的教育資源課程化,成為學校同樣精心設計的隱性課程,讓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共同鑄就學校的教育品牌。
“空氣養人”辦學理念傳遞了“大道至簡、注重細節”的微觀教育思想,為隱性課程提供了教育實踐論的基礎。鈕校長說:“教育既不能泛化、概念化,也不能只停留在技術層面。”教育要注重每一個細節,讓每一處“教育空氣”都形成正能量的教育滋養。基于這種認識,學校才能從每處細節入手,構建隱性課程體系,實現隱性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細節已經成為很多品牌學校的工作理念,然而,只有讓每個細節都形成隱性課程才能實現如空氣般的育人效果。
“空氣養人”辦學理念傳遞了尊重歷史和文化傳承的歷史教育觀,為隱性課程的實踐拓展了歷史范式。真正的品牌學校不會一蹴而就,一定是經歷歷史考驗,并不斷沉淀出來的。因此,品牌學校的優秀文化正是品牌的品質所在,這種優秀文化的教育基因,需要代代傳遞,才能使品牌學校不斷發展、不斷輝煌。“空氣養人”的辦學理念,注重將學校歷史融入學校文化,將學校文化轉變為隱性課程,用隱性課程形成潤物無聲的教育滋養,并使學校優秀的教育基因得以傳遞。“空氣養人”這種注重教育歷史的理念,是歷史教育觀的體現,為隱性課程的功能拓展了實踐范式。
課程是學校品質的核心競爭力。而一所優秀的品牌學校,不僅擁有優秀的顯性課程,還應精心打造優秀的隱性課程和課程文化,并使學校優秀的教育基因得以有效傳遞。北京二中提出的“空氣養人”教育品牌,提供了這樣一種品牌學校的發展范例。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