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慧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幫助學生架起數學與生活之橋,使學生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數學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一道理。
關鍵詞:數學;生活;溝通;聯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含義有三:一是“有價值的數學”應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價值的數學”應有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有價值的數學”應對未來學生從事任何事業都有用。二是“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指作為教育內容的數學,首先要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這樣的數學無論是出發點和歸宿都要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三是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積累,每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從學生貼近的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做出決策的過程。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下面以《利息》的教學為例,就如何溝通小學數學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新知
“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確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與數學密切聯系,如有關利息的一些常識。讓學生了解有關利息的知識,不但是他們將來生活所需,同時可使學生從中了解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課前,我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通過到銀行調查、訪問家人等活動,收集有關儲蓄的信息,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逐步培養他們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拓寬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同時培養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上課時設計了“過年—拿壓歲錢—存銀行—得利息”的情境。(1)談話引出“壓歲錢”的話題,學生討論如何處理壓歲錢。(2)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已經掌握的有關儲蓄的知識。課堂上,同學們侃侃而談,對什么是儲蓄,儲蓄有什么好處,儲蓄的種類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可見,教學中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體會到“利息”來源于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到數學的作用,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畫面”,學習新知
“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積累經驗、思考與探索。學生知識經驗的建立往往依賴于實踐活動。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讓學生看得到、摸得著、聽得見。
學習新課時,我設計了以下環節:(1)觀看錄像“小麗存錢”。(2)交流:你知道了什么?(3)自學課本,明確利息知識的專用術語。以往的教學,由于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常常是教師傳授、學生聽講。現在運用錄像技術把“小麗存錢”這一生活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巧妙地將有關利息、利率、填寫存單、利息計算等知識的教學改編成小麗與銀行職員的對話情境,創造性地將知識融合于生活中。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通過不同的自主模式“領悟”到數學知識,并將自己所領悟的知識運用于自己的生活,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可見,教學中勾勒出的“生活畫面”,為教學活動創造了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氣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新的知識。
三、設計“生活情景”,鞏固新知
陶行知先生強調要在有計劃、有目的、有作為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即引導人們到自然和生活實踐中去求得知識,獲得本領,發展情感、意志和個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學生掌握利息計算方法后,我設計了“我是銀行小職員”的活動,讓學生幫助他人計算利息。(1)請你選擇一張存單,幫助儲戶算一算:到期時可拿多少利息?(2)討論:利息多少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在活動中,學生扮演銀行職員,自由選擇存單計算利息,主動探索利息的計算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活動,學生對“利息、利息稅、稅后利息”的理解更深入了。
可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四、返回“生活天地”,應用新知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數學與生活廣泛溝通,將學生課堂中學到的數學知識返回到學生生活中,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提高應用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學習,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學會生活。
在《利息》一課中,我還設計了實踐活動“小鬼當家”:(1)如果你有1000元壓歲錢,準備怎樣存?為什么?(2)請你和父母一起探討如何處理家中多余的錢。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兩次解題策略的機會。學生侃侃而談,深深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放學回家后,還饒有興趣地和家人探討問題,儼然是一個理財能手。學生對利息的認識來源于他們的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不斷前進。
可見,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及時提供機會,引導學生返回“生活天地”,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自主去解決問題。
“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與數學密切聯系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廣泛溝通,架起數學與生活之橋,使學生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數學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的真諦。
參考文獻:
[1]王延文,王光明.數學教學理論與實踐[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陳霞.小學數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結合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