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釗
摘 要: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要巧用詩歌,舒緩心情;要讀懂文本,引申意義。
關鍵詞:英語;詩情;話意
英語走進小學的課堂已近十年,在這近十年的時間里,小學英語以多姿多彩的形式、活潑引人的內容成為學生喜歡的科目之一。目前,小學英語課堂大多以“快節奏,高效率”為目標,讓學生在40分鐘內盡可能掌握更多的詞匯、日常用語,甚至語法知識。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過多的容量會使課堂過分緊張,有些知識點必然講解或操練不到位。容量過大可能在課上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課后的復習重現定是存在不少問題。過快的節奏、過多的內容,讓學生學得疲憊不堪,讓教師教得筋疲力盡,讓英語課堂失去應有的活潑、該有的色彩,沉重而單調。其實,筆者認為小學英語課堂大可不必如此,或者我們應停下快捷的腳步,停停走走,放松心情,帶領學生邊走邊唱,邊讀邊欣賞,讓學生領略其中的“詩情”與“話意”。
一、巧用詩歌,舒緩心情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詩歌教學在漢語言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之近年來各學校不斷推進經典誦讀活動,使得詩歌教學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但當提及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詩歌教學的時候,許多英語教師認為詩歌應是高中大學階段或是高段專業學習時的內容,小學生尚處于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還沒有足夠的語言基礎進行詩歌的學習,所以在小學課堂實施,似乎不切實際。因此詩歌這一塊的教學很少被關注,即便是課本中最后一模塊為rhyme或chant,也極少有教師肯花時間處理,大多是輕輕帶過,甚至為了提高效率,不做處理。筆者認為存在必有其合理性,與其花心思想花樣,不如合理充分利用現有教材,讓詩歌在小學英語的課堂中綻放異彩。
小學階段教授的詩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它所指的是一切富有韻律或趣味性的短句。詩歌的魅力在于傳遞心情,可能課本上的小詩內涵還沒如此豐富,那它的魅力便在于放松心情。下面筆者取課堂的兩個場景,來談談詩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導出話題,感知新知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入門的導向,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驅力,所以成功的導入至關重要。導入,是教學過程的第一自然段。巧妙地導入,如同紐帶,把新舊知識串聯在一起。不僅復習了已學內容,同時為新課的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
2.過渡課堂,緩和氛圍
chant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調和劑”和“興奮劑”。一堂課,學生的思維有張有弛,高低起伏。如果學生的思維處于低谷時,應及時想法把它推向高潮。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在緊湊的課堂中容易越上越疲憊。適當地加入小詩,讓學生緊張的神經得到放松。如,在教學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 A部分這篇課文時,因為這篇課文中短語較多,句型又涉及第三人稱單數的特殊疑問句及答句:How does...usually do ...?He/She usually...所以課堂較為緊湊,氣氛較為緊張。因此,我在從語法過渡到課文時,引入了小詩一首A letter:這首小詩很有情趣,有海有樹意境很好。我讓學生在這首小詩中找出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學生找得津津有味。讀如此意境的小詩,學生頓感放松,仿佛看到了海上小船、瓶里短信、樹下見面的男孩和Uncle Lee。這首小詩緩和氣氛的同時,也成功過渡到了課文write a letter。
“詩情”,并不一定出現在語文課本中,小詩亦能讀出該有的情志。我們應充分挖掘英語學習中美的素材,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受到美的熏陶。英文小詩在課堂中的運用,給英語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活躍思想,開發智力,提高素質,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
二、讀懂文本,引申意義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經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可見,英語教學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同時也要滲透和貫穿德育教育,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所以,我們必須充分挖掘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讓課堂更有人性化。
教材中的情景對話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對話,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如,在教學5b《Unit 9 The English club》時,講到各個國家的名稱及語言,我向學生展示了我國的地圖及國旗,并讓學生觀看運動員在奧運會賽場上獲得金牌時國旗冉冉升起時激動人心的場面,當教師問:Where are you from?時,學生自豪地回答:I am from China.然后反復操練對話,學生對國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得到了升華。又如,在教學6a《Unit2 Bens birthday》時,我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禮物有哪些,分別是誰送給誰的,學生找到了答案,突然一學生站起來說:“為什么都是長輩送給小輩的?”我一時被這個問題問懵了,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啊。我靈機一動說:“這位同學很細心,沒發現的同學你們平時生活中是不是如此呢,是不是對此習以為常呢?”學生紛紛低下了頭。中國的教育,似乎讓我們習慣了長輩對我們的照顧,對此無動于衷。后來我就提議,讓我們來修改一下這篇課文,看看怎樣讓我們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孝,注入文中。
“話意”,看似簡單,意為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怎樣在枯燥刻板的語言教學中,讓學生知識情感雙豐收,卻是我們英語教師要好好思量的:教師要將外來的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康人生融為一體,準確把握好智育與德育的關系,不僅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反而還會增添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話意”讓小學英語擁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詩情畫意”是一種理想境界,似乎有些虛無;而“詩情”與“話意”卻是我們能通過精巧構思在課堂中得以實現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之計,育人為本。現實社會浮躁,也反映在教育中的浮躁。在小學英語的課堂上讓學生體會“詩情”,領悟“話意”,在快節奏的學習中享受一絲飄遠,一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