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泯
【案例描述】
這是四年級的一節數學課,課題是《交換律》。
首先通過計算得出2+3=3+2,3+4=4+3以后,學生都覺得“使兩個加數交換位置,仍然會得到相同的和”。老師寫下一句話“使兩個加數交換位置之后,仍然能得到相同的和。”在黑板上面。
1.師:這個結論只是根據兩個特殊的例子巧妙地得出的,這樣好像不夠謹慎。然而我們可以把這個結論進行猜想(教師寫一個問號在結論末尾)。
這句話只是猜想,所以我們還應該……
生:進行實例驗證。
之后,學生之間進行同桌之間的合作,舉例在作業紙上進行驗證。
2.師:誰能夠把你舉的例子說一下。
生1:我一共列舉的例子有三個,45+7=7+45,21+9=9+21,17+5=5+17。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發現,把兩個加數進行交換位置之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和。
生2:我同樣有三個例子要列舉,200+500=500+200,5+18=18+5,34+158=158+34。我同樣認為把兩個加數交換位置之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和。
3.師:還有不同的例子嗎?
4.師:那你們覺得下面這個同學的舉例,又給了我們哪些新的啟迪?
生4:我們之前在舉例的過程中,全部都沒有進行零的考慮,他想的比我們周到。
生5:他還進行了分數以及小數的舉例,我從中理解了,不僅僅是兩個整數交換位置時可以得到相同的和,在進行分數以及小數位置交換時,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和。
5.師:正確,由于我們不僅僅是要論證“在進行兩個整數交換位置時可以得到相同的和”,還要說明:在對任何兩個加數進行位置交換時,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和。
師:這樣說來有許多學問存在于舉例驗證猜想之中。如今許多例子的舉出,可以得到“把兩個加數進行交換位置之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和”這個結論了沒有?是否有人在進行舉例的過程中,有反例的發掘呢,就是說在把兩個加數進行交換位置的時候,得到了不同的和?(學生否認)也就是說,剛才的猜想成立了?
生:成立。
(師把末尾的問號改成句號。)
6.師:在對之前的學習進行回顧的過程中,除了使結論得到論證,你還有沒有別的收獲?
生1:我的收獲是在對某個猜想進行論證的過程中,例子要舉得盡可能的多。
生2:在舉例子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各種情況。
7.師:剛剛我們的猜想是通過個別特例形成的,并且通過例子得以驗證的,這種方法能夠獲取結論。“在進行相加的過程中,把兩個加數進行位置交換后會得到相同的和”。也就是說,在……
生1:在進行相減的過程中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后,能不能得到相同的差呢?
師:第一個猜想:在減法中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差?
生2:也就是說,在乘法中把兩個乘數交換位置后,也會得到相同的積?
師板書:第二個猜想:在乘法中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積?
生3:在除法中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商?
師板書:第三個猜想:在除法中把兩個數交換位置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商?
師:學生可以依照興趣,對其中一個進行驗證。
【案例反思】
1.巧設“疑”境,引出猜想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把較好的問題進行大膽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認知方面的沖突得到展現,引發學生大膽猜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嗎?”各種大膽的猜想使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創性得到了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同時猜想也是進行探究學習的起步。
2.構建“動”場,進行驗證
通過驗證任何猜想,使它的普遍意義得到確立,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參與的過程也就是對猜想進行驗證的過程。假如無驗證只有猜想,也就是空想,結合驗證和猜想,才能夠讓猜想得到非惡性的循環。在上面的案例中我牢牢地抓住“發現規律—驗證規律”這條“猜想、驗證”的主線,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想象的空間,令學生的思考不間斷:如何驗證?這樣驗證可以嗎?如何對它的成立進行說明?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進行了生生與師生之間碰撞的思維,使原有的問題得到解決,而通過新問題的產生,使得沖突展現,學生思維得到升華。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通過自己積極的探索、嘗試、驗證上面自己的猜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實現“授之魚”到“授之漁”的根本轉變,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熏陶。
“在人的心靈內部,都有一種需要是根深蒂固存在的,這種需要是使自己成為探索者、研究者以及發現者。”——(蘇霍姆林斯基)所以,我們不能把課堂看成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應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讓“猜想、驗證”成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情感,掌握學習的本領,形成終身學習必備的素養。
讓猜想參與數學教學,讓學生在猜想驗證中放飛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