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萬娟
摘要:壯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滲透到現代園林設計之中。壯族文化元素來源于壯鄉生活環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綜合體現。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域壯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觀、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近年來現代園林所營建的壯族文化景觀作品進行深入調研與分析,按不同的表現形態,將壯族文化元素歸納為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3類;并通過文獻研究和歸納提煉,總結出陳列與展示、變異與轉化、衍生與重構、凝煉與再現、融合與創新、還原與展現6種景觀應用手法,結合景觀實例對6種景觀應用手法進行了分析,為壯鄉園林的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風景園林;壯族文化;文化元素;挖掘;應用手法;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TU986;C958.121.8(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8-1872-05
民族文化廣義上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獨立創造并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1]。壯族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壯族文化是壯族地區特定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物質發展水平與精神層面需求的綜合體現[2,3],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文化元素取自于壯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優秀代表,既包括物質形態的內容(如壯寨自然環境、干欄建筑、壯族喜好植物、壯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內容(如文學藝術、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等)。本研究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觀、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近年來現代園林所營建的壯族文化景觀作品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對現有的壯族文化元素表達手法進行較全面的總結,并通過群眾訪談和文獻研究,挖掘提煉出3大類壯族文化元素,進一步探索凸顯地域特色、延續歷史文脈的壯族文化元素應用手法,進而為當前的壯鄉園林創作活動提供思路。
1 廣西壯族文化元素的挖掘
壯族文化是壯族地區特定的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物質發展水平與精神層面需求的綜合體現。要營造具有壯族特色的園林景觀,就必須在壯族文化中挖掘體現壯族特色的元素,這些元素可能是特殊的氣候、獨特的地貌、特有的植物群落、精美的紋飾圖案,也可能是人、是物、是事,或是一個符號、一種習俗、一種精神[4,5]。通過深入了解與分析壯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生態文化的關系,將從自然環境、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對壯族文化元素和符號進行挖掘整理。
1.1 壯族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的挖掘
不同的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條件、水環境、土壤、植被以及動物資源構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自然環境,也成為壯鄉園林景觀營建的基礎[6,7]。壯族地區自然景觀是壯鄉園林景觀物質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生活景觀、生產景觀以及精神景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同的自然景觀可改造形成不同的景觀格局[7]。壯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6],通過對壯族先民所處的自然環境要素的分析,挖掘與提煉出了壯族地區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元素及其藝術特征,具體見表1。
1.2 壯族物質文化元素的挖掘
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壯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鄉園林景觀最直接的體現。主要包括人工構筑物如壯族民居、聚居村寨等,還包括與人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種器具、裝飾品、傳統工藝品及服飾、壯錦及器物上的紋飾圖案等。壯族物質文化元素是最具體詳實、最能直接傳遞民族文化特點的構景元素,本研究整理出的壯族人工構筑物景觀藝術特征見表2、壯族生產生活小工具藝術特征見表3、壯族紋飾圖案藝術特征見表4。
1.3 壯族精神文化元素的挖掘
壯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構成壯鄉園林景觀的內在因素,它是一種意識形態[8]。這些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風民俗、壯族人特有的圖騰信仰、民間故事與傳說、壯族歌舞和語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壯鄉園林景觀的外部表達形式[9],本研究整理出的壯族主要精神文化元素藝術特征見表5。在細細品味這些元素后,不難發現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似乎在提示后人,在進行景觀的設計與表達時必須深刻去領會這些精神文化元素,它們會給當代的壯鄉園林帶來新的設計靈感。
2 廣西壯族文化元素的表達與應用
壯族文化元素是壯鄉園林營建過程中的基本素材,在文獻查閱、現場調查的基礎上,挖掘整理出多種多樣的富含壯族文化特色的景觀元素與符號。如何通過合理的景觀應用手法,將這些元素以景觀作品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使其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是景觀設計者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結合對柳州市、南寧市、桂林市等地具有代表性并體現壯族文化的現代園林作品實地調研,總結出壯族文化元素表達的常用手法,并對其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做出具體分析。
2.1 陳列與展示
陳列就是有秩序地擺放,即把壯族文化元素通過擺放的形式直接展示出來。而本研究的陳列是指經過周密策劃、精心布局后對文化元素進行的陳列設計,最終按一定的要求與風格展示給觀眾[10]。陳列是壯族文化元素表達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陳列可以是室外空間的陳列設計與展示,也可以是博物館等室內空間的陳列設計與展示,不管是室外陳列還是室內陳列,一個優秀的陳列設計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2.1.1 主題明確,個性突出 陳列是集思想性、真實性與藝術性的集合,好的陳列設計必須有明確的主題。隨著現代園林作品日益強調個性與吸引力,使陳列主題在理論與實踐中都被高度關注。
2.1.2 形式多樣,富有創意 陳列設計不僅要主題突出,在形式設計上也應突出創意,才能吸引、打動觀眾,達到良好的傳播與視覺效果。壯族文化陳列在形式設計上倡導互動的、開放的動態陳列,用活潑的形式來表現展示內容。即壯族文化元素的陳列設計應有起點、有重點、有起伏、有高潮,注重整體氣氛的烘托。
2.1.3 以人為本,貼近觀眾 在陳列設計時,必須對觀眾的心理與喜好進行準確的把握,以觀眾的需求為主,這樣的設計才能獲得觀眾的共鳴,做到以“人”為本。如南寧市南湖公園直接將渾然厚重的銅鼓擺放在園路當中(圖1),拉近了銅鼓與游人的距離,不僅增添了園路的活力,同時能激起游人參與擊鼓的欲望,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
2.2 變異與轉化
變異有不同、變化、標新立異之意,這里是指通過對一種壯族文化元素的功能進行變更或重新定位,轉化成其他功能和用途的景觀元素,使其展示出獨特的景觀效果,從而實現景觀效果的提升[11]。銅鼓是壯族生活中的一種樂器,其外形本身就是一件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凸的造型彰顯典雅,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成為現代園林的造景元素之一。在創作時,可將銅鼓打造成獨具特色的銅鼓坐凳、銅鼓燈、銅鼓大門等,以實現功能的變異與轉化(圖2)。
2.3 衍生與重構
衍生指通過演變而從母體產生新的物體。本研究的衍生是指從壯族文化元素的原型中截取出一些特定的圖形和語言符號,它可以是圖案紋樣,也可以是色彩或是材質;運用分裂、片斷、不完整和持續變化的創作手法,經過象形、象物的創作,重構出與之相關的、靈活、精細的新景觀,使原有的視覺元素產生新的形象與新的語義符號[12]。如對壯族文化繡球元素進行提煉,形成花瓣形圖案并以此為基本符號語言,運用時對圖案進行演變與重構,轉變成園林中可以利用的組成構件,形成精美的園林鋪地圖案(圖3)。
實際應用中可以從兩個思維方向來衍生與重構壯族文化元素,一個元素可以運用于多種物體,一個物體可以運用多個元素。如壯錦中的回字紋既可以用于地面鋪裝,也可以用于景觀墻裝飾。廣西民族博物館鋼結構銅鼓大門前的兩排景觀燈就是截取壯錦和銅鼓中的圖案紋樣以及銅鼓本身的材質,經過設計加工與重新構建形成的既有民族特色、又顯古樸典雅的景觀序列(圖4)。
2.4 凝煉與再現
凝即凝結、聚集、集中,煉即提煉。凝煉是指根據景觀設計主題的要求,將壯族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且有關聯、有共性的元素和符號提煉、概括起來,再現出具有一定文化主題和特色的壯族園林景觀[10]。柳州市魚峰公園是一個以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民間傳說為主要文化內涵的綜合性公園,該公園就是將最具代表性的劉三姐傳歌文化元素與符號聚集在一起,通過“傳歌”、“盤歌”、“對歌”、“戀歌”、“歌仙”、“歌海”等文化元素寓意的景觀柱、大榕樹、抽象造型的劉三姐景觀燈組成的歌仙廣場、劉三姐雕像、三姐巖、麻籃石、對歌坪等景觀來展現文化遺存、山歌遺風,形成了能夠體現廣西壯族特色的劉三姐文化景觀集群(圖5)。
2.5 融合與創新
壯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創新就是在限定的框架之內,把文化符號納入具有現代特色的架構之中,融入現代社會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方式,以現代的審美標準賦予空間新的內涵,使空間具有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濃烈的個性色彩。融合包括材質的融合、元素的融合、文化的融合、造景形式的融合和色彩的融合[10]。如位于南寧市埌東新區金湖路的五象廣場,其地面鋪裝和花盆景觀就在色彩運用上以壯族先民崇尚的青黑色為主,配以少量的赭紅色,與周圍的建筑、綠樹、花卉掩映相襯,既具現代感,又極富壯鄉民族特色(圖6)。
2.6 還原與展現
還原與展現是指借用壯鄉原生空間形態,利用原生空間準確地傳遞壯鄉豐富的原始信息,充分展現壯鄉環境的地域性、時間性和空間性的原始面貌,給人本真的壯鄉環境體驗[13]。壯族生活聚集地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及文化環境的集合,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鄉土園林表現形式[14]。還原與展現的特性就是本真化地借用壯鄉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時間與特定的環境布局,按照特定的設計主題,以特定地域的壯鄉村落環境為藍本,把村落里的生活環境、生活用具、生活場景、民俗活動、地方特色用材和空間結構還原到新的空間當中,通過設計和管理,充分發揮各景觀元素之間的結構優勢與功能關系,使整個空間形態和結構達到最佳狀態,使人仿佛置身于鄉村或農家環境之中,感受原汁原味的壯鄉生活特色。此種手法可通過特殊地貌景觀保護區、以民族風情為主題的民族風俗區和與建筑物相關的庭院小園林景觀等進行表現與展示。如廣西博物館旁的廣西民族文物苑景區將壯族干欄、戲臺、舂米房、小石橋以及壯族生活器具等進行了展示(圖7),使人們體會和理解到壯鄉環境豐富的文化內涵,喚起特定的生活記憶,體驗壯族日常生活的平和感與知足感。
3 結語
一個園林景觀設計如果拋開其生成發展的傳統文化背景,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見文化是底蘊,是土壤[15]。壯族文化是壯鄉地域的靈魂,是人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地域特點的文化財富。壯族文化元素是取自于壯鄉特定地域生產、生活過程中用于景觀表現的素材,其豐富的種類和內涵給現代園林建設帶來很多啟示。鑒于此,挖掘最能體現壯鄉特色的壯族文化元素,總結壯族文化元素的類別與藝術特征,并通過恰當的景觀應用手法,將其推廣到現代園林景觀創作中,從而達到為現代新景觀設計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為現代園林注入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全球化語境與民族文化、文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 劉新燕,鄒志榮.西安市綠地景觀中鄉土景觀元素的應用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26(6):190-192.
[3] 趙警衛,王榮華.論園林的生產功能[J].湖北農業科學,2010, 49(1):235-236.
[4] 孫新旺,王 浩,李 嫻.鄉土與園林:鄉土景觀元素在園林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8,24(8):37-40.
[5] 劉新燕,鄒志榮.關中地區鄉土景觀元素的表達與營建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20818-20822.
[6] 廖明君.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7] 馬建武.云南少數民族園林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8] 李新寧.園林景觀設計中民族文化的表現[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0):6158-6160.
[9] 李 驚,徐 析.論鄉土景觀設計的內涵與外延[J].山東林業科技,2008(4):87-88.
[10] 劉新燕,樊俊喜,鄒志榮.鄉土景觀元素的表達手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2,28(2):49-52.
[11] 蘇鳳舞.鄉土景觀在城市園林中的運用探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5):195-196.
[12] 胡立輝,李樹華,劉 劍,等.鄉土景觀符號的提取與其在鄉土景觀中的應用[J].北京園林,2009(1):9-13.
[13] 馮振平.當代環境設計中鄉土文化符號的介入[J].藝術探索,2007,21(3):118-120.
[14] 姜 婧.中國鄉土景觀研究的學科流派、路徑及其展望[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1):1-7.
[15] 王茂林,秦莉萍,羅 友.景觀設計[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