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麗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產生了一群特殊的孩子,每逢開學留在家鄉由爺爺奶奶照顧上學讀書;待到放假,便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團聚,這群孩子我們稱他們為隔代教育的留守兒童。
學校調查發現,60%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課余生活令人擔憂,大部分由于爺爺奶奶年齡較大,文化低,思想觀念陳舊,生怕孩子出去活動有危險,實行“看管式”的教育方式,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為兒童期是孩子求知欲強,體力和腦力活動充沛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需要給他們合理的智力刺激和運動量,如果把孩子封閉在小環境內,孩子往往容易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另一種調查情況發現,有20%的祖輩家長過于溺愛孫輩,放任自由,導致孩子不好好學習,課余生活被電視和網吧所代替,甚至有的孩子整夜不歸,爺爺奶奶毫無辦法,出于對孫子疼愛又不敢告訴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學校的老師,孩子經常處在不良的課余空間,思想產生了扭曲,心靈上受到傷害,很容易走上歧途。
在調查的基礎上,學校要求廣大教師針對隔代教育兒童的課余生活進行了一次普遍家訪,通過家訪方式力求改變變上述不良現象,下面講兩個案例:
我校四(7)班學生馬瑞雪(化名),父母長年在蘇州打工,馬瑞雪和上一年級的弟弟一起由年過70的奶奶照顧,年初父母打工臨走時在南關二里楊給他們租了一間房子,祖孫三口生活在一起,由于馬瑞雪剛剛從農村小學轉過來,學習成績不太好,跟班很吃力,再加上奶奶年紀大,沒有文化,對孫女、孫子缺乏正確的引導,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不讓孫女外出生活或參加一些學校開展的活動,久而久之,馬瑞雪形成一種內向性格,整天悶在家里,不出門、不交友、不愛活動,每天放學回到家要用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作業后,還要幫助奶奶做飯,洗碗涮鍋,馬瑞雪家唯一的電視壞了之后,她就再沒有看過電視了。到了周末馬瑞雪的課余生活就是幫奶奶洗衣服,她喜歡體育活動和繪畫,但她沒有時間參加,她說她現在的課余生活很單調,她很累,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自己支配課外時間,周末能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
在我校就讀五年級的陳興林(化名)也是一名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父親在上海打工,母親改嫁,他長期和爺爺生活在一起,從小爺爺對他溺愛過度,不良的家庭環境形成了他自由放蕩的性格,學習不努力,每天上學遲到,放學回家很晚,沉迷于網吧,整個課余生活被游戲、上網所代替,經常逃學,到了該管教的時候爺爺卻管不了,于是就把情況反映給老師,要求幫助教育孩子。
對上述兩個案例,學校和班主任了解情況后,進行認真分析思考,深感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及時引導隔代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的教育將是一個失敗的教育。于是,學校出面對兩個家庭進行家訪,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根據不同家庭、不同情況進行引導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我們的做法是:
1.要求祖輩家長和孩子的父母、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要統一,學校向祖輩家長講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他們要注意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盡量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撫養教育孩子,給孩子提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課余活動空間。
2.教育祖輩家長不要過分溺愛孩子,指導孩子制訂科學的課余生活計劃,合理安排學習、休息、娛樂和活動時間,要培養孩子珍惜時間,合理分配時間,充分利用僅有的時間,可能做更多事情的良好習慣,同時告訴孩子沉迷網絡的害處,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
3.作為學校,還要多開展些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同時要加強學校與隔代教育家庭的聯系,促進學生課余生活情況的信息反饋。
4.引導留守兒童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和特長班,當他們取得成績,有所進步時,及時進行表揚,并把優點、成績及時反饋到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那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5.要積極營造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留守兒童課余生活的良好氛圍,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教師和家長的事情,它需要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參與進來。
6.開展一些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課余生活,如趣味運動會,給留守兒童過生日,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或者家長、教師、孩子一起郊游等活動,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感情,從而培養孩子尊重長輩,熱愛生活,團結同伴的良好品質和團隊精神。
總之,關注隔代教育兒童的課余生活的調查與思考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只有我們通過家訪,不斷地了解情況,不斷地發現問題,采取科學的方法,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家校教育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給廣大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課余生活環境,才能有效地促進留守兒童這個弱勢群體的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