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細萍
[摘 要]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一趟尋美、識美的旅程。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大多數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弱,見識面也很窄,所以對于不熟悉的自然景觀很難達到目標要求的“欣賞和贊美”。要解決此問題,除了常用的分析理解以外,還可從欣賞插圖,初步了解“美” ;自主梳理,個性探究“美”;指導朗讀,加深感悟“美”; 聯系生活,升華體驗“美”著手。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自然景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一條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這“審美情趣”就包括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等,眾多美中又以自然之美為基礎,也是最直觀的美。可是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大多數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弱,見識面也很窄,所以對于不熟悉的自然景觀很難達到目標要求的“欣賞和贊美”。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解決此問題,除了常用的分析理解以外,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欣賞插圖,初步了解“美”
在小學階段的課本中,差不多每篇寫景的文章都會配上相應的插圖,這些插圖是文中景色的直接反映,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這是最直觀的第一印象。在教學課文內容之前,可引導學生有順序地、細心地觀察這些插圖,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要呈現的自然之“美”。
如,在人教版二年級課文《秋天的圖畫》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文中精美的插圖,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這幅圖里畫了什么內容,并且嘗試用自己積累的語言進行簡單描述。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們紛紛打開話匣,經過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描述,課文內容已經有了大致的呈現,學生們對于課文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學習課文的時候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梳理,個性探究“美”
低年級階段的課文大多結構分明,順序清楚,特別是寫景的文章,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清晰明了。鑒于此,在學習一篇課文的開端,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自主梳理。如,人教版第五冊23課《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這篇課文結構分明:總分總;順序清楚:春夏秋冬的時候順序。在集體討論完這些內容以后,教師可提出學習要求:“這四季各有什么樣美麗的景色呢?請你在文中將它們找出來用線劃記。”整理了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后,再梳理課文用了哪些好詞好句來形容這些景色。這樣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們自主學習,他們對于小興安嶺的美麗就有了較深的了解,而且不同的景色在不同的學生眼中會呈現不同的美,這又是一個個性探究的過程。
三、指導朗讀,加深感悟“美”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量少,因而他們學習語文的方法更多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的直接感受來積累,很多時候學生讀的效果還會勝過教師分析的效果。人教版四年級有一篇劉章先生寫的極美的文章《搭石》,其中有一段寫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更是如詩如畫:“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在分析理解了這一部分內容以后,學生們說:“老師,這一段寫得這樣美,就像是一首歌一幅畫一首詩。”教師馬上說:“那我們就將它讀成一首清麗的小詩吧!”然后師生可共同將這一段改編成一首小詩。學生們在一段美妙的背景音樂下將詩句讀得豐滿有感情,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對于“搭石”的美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
四、聯系生活,升華體驗“美”
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自然比不上城里學校,可是農村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所在,像筆者所在的學校,依山傍水,四季分明,這對于引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文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自然條件。因為課文中有一部分的描寫在他們的身邊是常能看到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也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欣賞家鄉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對于課文中的“美”也就有了升華的體驗。二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找春天》里的景色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學生們不僅能將課文中的美如數家珍,還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式描寫更多的“美”,這樣的教學無疑是深入而高效的。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一趟尋美、識美的旅程,就讓教師去開啟學生的慧眼,讓他們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美”。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