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雯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是通過對幼兒實施養成教育,全面貫徹新《綱要》《規程》,從兒童外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促進幼兒內部素質的發展,以保證幼兒健康的身心,培養興趣、獲取經驗、啟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那么,如何正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教師要擔負起培養幼兒的職責
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但要循循善誘。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適當地提出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規則要求,對于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在向幼兒提出要求之前,必須先思考這種規則是真正適合幼兒的需要,還是僅僅為了教師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是否站在幼兒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等。合理的規則更容易被幼兒所接受,愿意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變他律為自律。同時,教師在向幼兒提出一項規則的時候也要做好榜樣,所以,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純潔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一位當代著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獎時,一位記者問他使他最受啟發的是哪所大學的教授,而他竟出乎意料地說是他的幼兒園教師,“他教我很多好習慣,東西哪里拿的放到哪里去,不該做的事不去做,使我終身受益。”可見,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教師的行為對幼兒的熏陶會永遠留在幼兒的心目中。
二、利用講故事、學兒歌等形式把抽象的行為具體化
由于幼兒年齡小,當我們每天對著孩子們說出:“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懂禮貌,講衛生”這些要求時,孩子們會感到茫然。他們還不能夠理解這些要求所涵蓋的具體指向和內容。針對該年齡段的特點,我們不如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要求”“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他們。為了幫助幼兒記憶,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我們把吃飯、喝水、洗漱等環節分步驟繪成了連環畫,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小兒歌貼在墻上,讓幼兒邊說邊做,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逐步去學習和鞏固。這樣提高了幼兒的興趣,在自然的環境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三、要多表揚、多鼓勵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幼兒的成長需要關心和愛心,需要周圍人的尊重和賞識。尤其是家長和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也許可以改變他們一生。讓孩子知道,某一行為并不等于對自己能力的全面肯定或否定,除了“完成”,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或所運用的方法也是值得贊許的,哪怕是失敗了,他也不會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你再幫他總結經驗教訓,讓他下次做得更好些。這樣,孩子逐漸學會了直面困難,勇于克服,也學會了勇敢地承擔失敗。對孩子的教育,提倡鼓勵和表揚,并不是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需要批評,只是批評要適當,要適合幼兒接受的年齡特點,不要處處指責,約束孩子的手腳,使孩子失去自信。鼓勵能誘發孩子良好的上進心,表揚則促進孩子自信。鼓勵和表揚是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法寶”,家長和教師應在教育子女中常用、多用。
四、給孩子營造良好氛圍是關鍵
曾經有一個家長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種子。”多么生動的比喻!孩子從小受到的家庭熏陶作用已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首先要自律,看到孩子的不良習慣,要糾正,并且要講出道理,一味地說教是不會起作用的。雖然父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最重要的是教育,引導子女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尊重別人。現在的孩子對家長過多地依賴,導致孩子變得事事依賴、懶惰,失去了自我練習的機會,從而使幼兒的能力越來越差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這就是說,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幼兒期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期,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為主。抓住幼兒教育這一段關鍵時期,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