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過程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不過,學生的積極情感活動并不是可以自發而深刻地進行的,必須經過有效的點撥與引領才能得以充分開啟。教學中,只有積極發揮教育機智,抓住文本的細節之處,以情感引領情感,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最佳情緒狀態,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進而促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在和諧的師生共學中提升語文素養。
一、巧設細節,理解重點詞語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使與親。意思是說,作者在寫文章時,頭腦中是有著一定的情境或畫面的,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首先得進入作者描述的這個情境或畫面中,這樣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把文章讀懂。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心理、閱歷等影響,有時學生一下子難以進入文本。這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巧設一些細節作為鋪墊,引領理解重點詞語,激起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二、關注細節,激起情感高潮
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活動中,限于學習水平、生活閱歷,往往容易停留在感受、感知的層面上,感受混沌而膚淺。此時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感受與頓悟之間,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細節,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
如,教《石榴》一課時,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了絕大多數學生只能感受到這石榴花和小喇叭的形似,而對于用小喇叭吹奏起來的熱鬧感覺來體現石榴花的旺盛,學生難以體會。但是這樣的感悟并非無法建構,教師就得尋找到學生的最佳發展區——火紅,因為小學生總是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于是通過一讀課文聚焦詞語,二讀古詩激發想象,三談畫面有情朗讀,四看圖片創設情境,帶領著學生即可感受到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神似。
三、巧用細節,感悟文本“形式”
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只帶領學生弄明白文章內容,即只弄明白文章寫了什么,而忽視文章的形式,忽視文章怎么寫的。語文教學應當由重“內容”轉變為重“形式”,關鍵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培養起關注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如何使語言用得精確妥帖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逐漸成為習慣,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這樣才算真正的語文課。
如,張祖慶老師執教《和時間賽跑》這一課時,他多處抓住細節,讓學生體會林清玄散文的特點:輕輕淺淺有點玄。如,在學習文章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時,張老師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這段中有哪個字出現了六次?當學生找到“了”時,張老師就馬上告訴學生:“同學們,不要小看這些文字。它們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如果沒有了這些字,這段話的魅力就沒有了,林清玄散文的奧妙都藏在這個字里。不相信你讀讀看。”這時通過多媒體顯示對比的兩段文字。師生對比讀書后讓學生談體會,最后告訴學生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這樣,張老師帶學生在平淡中品出了味道,從細節處明白了文本的“形式”。
四、捕捉細節,關注學生成長
傾聽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學會傾聽也是我們教師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細節處更是如此,只有學會傾聽才會去發現更多精彩的細節。它具體體現在尊重學生的思考,觀察學生的發言上。然而上課時,我們總是會擔心學生做出什么出乎意料的回答,甚至提出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出現,要么搪塞過去,要么直接避而不談。在課堂上一心只惦記著對時間的把握,惦記著下一個環節的內容,惦記著自己的下一個過渡詞,惦記著學生的發言是否符合課前的預設,惦記著教學目標能否最終達成,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傾聽和觀察學生上。這樣的課表面上看似完美,但由于缺乏精彩的細節,還是讓人感到一絲遺憾。教師若是能敏銳地發現學生身上顯露出來的細節,靜靜地傾聽,耐心地扣問,深入地挖掘,用細節張揚學生的個性,這樣教學就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品嘗被肯定的甜蜜。
其實,課堂中的教學細節很多,我們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決,只需抓住“關鍵性細節”去突破、生成。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鑒,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細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細節優勢”,鋪就專業成長之路。我們要注入理論,搭建平臺,構建團隊,協力攻關,突破“細節難點”,共享教學智慧。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需要我們從關注細節開始,讓課堂變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