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天


一個社區起家的網站,涉足了當下火熱的在線教育,猜想下能火到什么程度?以下是這個網站的一組數據:2億用戶、4000萬注冊會員、200萬付費用戶、2012年營收超過1億元……
如果從2001年開始算,滬江網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開始靠BBS起家,最初的出發點只是建一個英語學習者的交流社區,用創始人伏彩瑞的話說,“前五年基本是免費做公益”。前不久,這家“慢生長”的公司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億美元。典型的老牌社區、“非典型”在線教育。
從UGC到B2C
2009年上線網校,可以說是滬江十年之路的一個里程碑。
此前滬江網是一個信息平臺,內容主要來自UGC(用戶生成內容)。用戶可以在滬江上看信息,還可以進行彼此交流。但伏彩瑞覺得還應肩負“更大的責任”,僅滿足于用戶交流是遠遠不夠的。“用戶聊的是學之前和之后,學的過程是空白的”。
如何參與用戶的學習過程?網校。一直以社區為主導的滬江網,雖然用戶量很大,每日的UV也在百萬以上。但營收的壓力日漸凸顯,2009年之前,營收的主要來源是廣告。廣告這種單一的商業模式,弊端顯而易見。舉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滬江的廣告收入大量縮減,當時也沒有新的增長點,隨時面臨“死掉”的境地。除了廣告,滬江網的另一個盈利模式是電子商務,賣參考書、學習資料等。雖然毛利率高,但用戶的重復購買率較差。長期下去,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尋找新的增長點,迫在眉睫。
上線網校,也可以看成滬江的一次主動求變,迫切需要改變營收的壓力。
外部的大環境,也為滬江轉型網校創造了良好條件。最近兩年,各種在線教育的產品不斷涌現,例如網上的諸多公開課。至于火熱的程度,從一個潮流就可以看出來:自網易上線公開課后,新浪、搜狐紛紛跟進,愛奇藝、樂視、PPTV也有單獨的公開課頁面;甚至連央視旗下的CNTV都上線公開課了!雖然都打的是免費牌,看起來好像是“做公益”,但長期來看,各家還是要往商業化的路上走的。公開課更像是一個切口。
而對于用戶來說,能接受在線教育也有多種的因素。新東方這樣的線下培訓機構固然好,教學的質量也有保障。但問題是,這些培訓的人數眾多,但地域分布比較廣泛。不是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有新東方,有了新東方,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付得起上萬元的學費。另一個現象是:社會越來越碎片化,這點在年輕人的身上更為明顯。去報了一個班,每周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上課,還要在路途上浪費時間。如果你錯過了一節課,老師是無法單獨為你一個人補上的。互聯網的優勢在于可以把碎片化的時間糅合起來,由用戶自己來決定課程進度。
產業的角度。國內的中華會計網校的母公司正保遠程教育,2008年便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近3億美元。網校是可以做成上市公司的。
網校怎么玩?
滬江網校,和網易公開課還不太一樣。首先是呈現方式上,網易公開課是以視頻形式呈現的,而滬江是一個“語音+圖片”的flash課件。這樣做的好處可以節省帶寬,減少支出。一個視頻課程幾百兆,而通過flash呈現,只需要幾十兆。語音錄制的另一個原因,是伏彩瑞對于互聯網教育的理解。“互聯網學習,用戶關注的并不是老師的長相,老師的聲音條件、演講方式更重要。”
滬江網怎么挑選老師呢?“我們不缺老師,最主要的工作是挑選和甄別。”的確,滬江網經過了十多年的社區積累后,發展了一大批用戶。不僅有眾多的學生,還有高校老師。如果說學生在滬江網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老師通過滬江網,則可以更好的備課。“備課需要素材的,教聽力,對話的素材怎么來?教詞匯,怎么進行提煉?很多年輕的老師默默地泡在滬江上,這些人群中就有很多潛質不錯的老師。”
能夠找到優秀的老師,這是滬江網校能進行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課程的錄制。面對著上百個課程,單靠滬江網自己錄制是不可能的。所以,滬江網充當的只是一個平臺,就像天貓一樣,專做生態系統。例如一個雅思的課程,主講老師需要先把課程大綱發給滬江,然后再由滬江網校的教研團隊審核,審核通過后,再進行錄制。老師把課件錄制好后,再交給滬江網,完成最終的降噪、flash制作。“我們沒有課件錄制的概念,說課件錄制只是為了方便外界的理解”。
找到了老師,那老師都教什么課呢?由于滬江網是以英語社區起家的,所以目前網校的課程中,語言類的占比最大,其中英語又是大頭,其次是日語。英語課程以國內考試(四六級)和商務考試(BEC)為重點。和老師的合作有多種形式:語言類的課程,基本都是由線下的老師或者機構制作,滬江充當一個平臺的角色;另一種是滬江網和線下的機構共同開發課程,一同承擔風險和收益。
滬江網校既是一個平臺,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老師售賣課件,滬江為這些老師提供平臺,按照不同課件、不同排行,有著不同分成比例。而互聯網在這里則是一個裂變式的工具,就像天貓一樣,你把售賣的商品放在上面,面對的人群不再受到線下的局限,輻射的是全球的人。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地域局限。這樣可以形成長尾:花錢聽課的可以是北上廣的,也可以是三四線城市的。
“目前已有個別老師年收入上百萬元,我們想做的就是回歸教育的本質,讓好老師獲得好的收入。”
網校這樣的類電商模式,也為滬江帶來了用戶的超速增長。發展到500萬的注冊用戶用了9年,從500萬到4000萬用戶,只用了4年。
盈利模式:4/4/2
目前,滬江網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部分構成:網校、電子商務、廣告,這三塊的比例約為4:4:2。
2012年滬江的營收約1億元,網校的占比近4000萬元。目前網校的增速是最快的。除了滬江本身的用戶基礎,和網絡教育的價格優勢不無關系。以《零基礎直達雅思6.5》為例,總共452課時,只需要花費2499學幣(1學幣等于1元人民幣)。每課時僅為5.5元。而線下培訓機構的價格,動輒上萬元,還不包含吃飯、住宿等費用。滬江網上最貴的課程不到3000元,最便宜的只要20元。老師只需要不斷做好課程,然后不斷的改進就行了。
對于因為經濟原因去不了線下機構的人,去滬江學習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而我國的現狀也決定了滬江存在的理由:教育資源分布極其不合理,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新東方這樣的大型培訓機構隨處可見。而在偏遠的小縣城,即使想培訓,也找不到新東方。滬江網雖然不能完全替代線下的培訓,但至少能解決這部分人的一些痛點。
除了英語、日語兩個優勢類目,滬江還有泰語、西語等小語種。甚至還上線了粵語、東北話。“除了學習英語的人數較多外,現在東北話也有很多人在學。我們自己都覺得奇怪,但這些人就是要學。”如果說學習英語、日語是一種“硬需求”,學習粵語、東北話把網校變得“泛娛樂”化了。上網聽課并不全部都是為了增加知識,也可以花錢買一些“開心”。
電商業務上,不僅有傳統的學習資料,滬江還上線了團購:自有品牌的動漫周邊、網校課程等。團購課程可以說是滬江的首創,例如吉他課。點擊參團,完成付款后,用戶就會收到滬江發來的課程密碼,便可以學習網上課程了。可以說,滬江網通過電子商務,把原來的網校也打通了,二者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回流:團購課程可以為網校業務帶來的增長,而網校的增長,又可以促進了整個電商業務的發展(報了吉他課,你可以在滬江上購買吉他)。
占比最少的廣告,雖然掙錢不是很多,但很有價值。“目前都是別人找上門來的”。從廣告主角度來說,滬江網的模式更加垂直和專業,投放的廣告就更加的精準。這也是垂直信息平臺容易獲得廣告青睞的原因,例如已經上市的搜房網,每年的廣告收入比門戶還多。
目前滬江網仍然是“免費+收費”的模式,滬江網和滬江部落是免費的,收費是網校。免費的模式也有很多不錯的產品,例如開心詞場、聽寫酷、CCTalk,這些小產品,滬江都是免費的。收費模式上,滬江的不足之處是付費用戶仍然太少,只有200萬。未來把課程做好的同時,如何培養用戶的付費意愿,將是滬江的重要一步。
C2B與滬江的微創新
線上教育的優勢確實存在:幫助用戶最大程度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價格也比線下便宜了許多,但不得不承認,線上的教育局限性還是有的。
首先是學習的氛圍。畢竟,線上是一個虛擬的環境,雖然你聽到老師的聲音,但看不到他,也沒有班級、沒有同學,學習氛圍異常清淡。和K12(全稱為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通常指5~18歲的學習者)相比,滬江網的用戶平均年齡在18~25歲,雖然成熟度和自制力都有提高,但仍然需要營造線下的課堂教育。尤其是對有惰性的人,沒有人督促,報課之后往往很難堅持下去。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建一個虛擬的班級。這個班級不僅有班主任,還有輔導員。你還可以找同桌。甚至,你報的一個課程開班時,還有開學典禮!這大大增加了線上的趣味性,雖然看不見同桌,這個同桌和你也不是同一個城市的,但在網上可以暢通無阻的溝通。比如詢問學習進度、相互解疑答惑等。另外,在新版的課件中,滬江網校還上線了在線答疑的功能,學員一邊聽課,如果有疑問,可以發問題給在線助教,可以隨時得到解答。目前滬江網的兼職助教有2000多人,這些都是最早的滬江社區用戶。“我們有一套篩選的系統,以保證助教的水平。”
通過設立虛擬的班級,加入SNS,讓原本僵硬的網校變得溫情和活潑。滬江另外的微創新體現在大數據上,因為積累了2000多萬的用戶,這些用戶可以幫助滬江更好地改進課程,從而讓用戶獲得更好體驗。可以說是“C2B”。
還是以滬江的網校課程為例。用戶看完課件后,會有疑問、反饋,這些意見會在最短的時間送到老師的手中,快的第二天就會更改。這里,互聯網的優勢凸顯出來了,內容的傳播方式改變了,糾錯的效率也發生了變化,成本也降低了。傳統的線下教育,老師做個備課筆記,幾年都沒有變化,講的東西早已過時了。“就像金庸的小說,每次糾錯,只能等到下一次再版。但再版一次可能要幾年。”
“C2B”使得滬江很容易感知用戶,做出的產品也更容易“接地氣”:滬江開心詞場、滬江碎碎、CCTalk等一系列產品,都是為了方便用戶的溝通和學習。“用戶的呼聲不一定對,但不關注用戶的呼聲肯定是錯的。”“C2B”對滬江的幫助是非常顯著的,現在不管是上線一個技術產品還是一門課程,滬江只需要在頁面上做一個用戶調查,就能收到數萬份的問卷。
“用戶用得越多,改正的問題越多,后來學的人體驗就越好。”
“你把根扎深了,這棵樹遲早都會長得很高。到最后,上面長苗了,下面還在扎根。”這種扎根的意識,一直蒂固在伏彩瑞的心中。“只有把根扎深了,大風來的時候,才能更穩固。”
從BBS到網校,滬江網多次面臨死掉的風險。今天的滬江網,服務用戶已經超過2億人。肩負的責任也更大。“用戶很相信你,最后你做得很爛,用戶心里會什么樣感受?”伏彩瑞說,創業之初,每天看到網站新增500個用戶就會很開心,而現在用戶量大了,做任何一個產品和決策都會很小心。
伏彩瑞常把創業比喻成航海。“你從海邊出發的時候,雖然茫然,但你只需要往前走,選擇的機會是二分之一。而當你到了大海中央的時候,四處全是浮標,下一個方向怎么選?對于滬江網來說,當前的挑戰比創業之初更大,因為這艘船已經行駛到了海中央,稍不留神,就會迷路和觸礁。
在線教育是一個新興事物,但即使在國外,也沒有誕生市值龐大的上市公司。商業模式并不是非常清晰,看似風光,行業內的多家公司都是虧損的。專注K12的線下培訓機構學而思,在線教育領域已經虧了兩三千萬元。另外就是用戶的付費意愿。這點就像網絡視頻,發展了近十年,愿意付費的人寥寥。
“目前沒有辦法清晰地復制現有互聯網模式。和電子商務不同,電商售賣的是實在的物品,而線教育賣的是一種獨特的商品。教育的線上,必須要考慮它的獨特性:人群的獨特性、載體的獨特性、交互的獨特性。這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創新。”談到在線教育存在的問題時,i美股教育行業分析師sherry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