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敘洪 曾蘭芳
摘 要:“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各項教學改革圍繞的主線。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育的功能和原則,開展了“以就業為導向”開展體育教學改革,以提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服務學生就業。
關鍵詞:就業導向 高職教育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207-01
據統計,精通1~2項體育運動技術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比沒有掌握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生競爭優勢大。因為有體育特長的畢業生在企業開展的體育活動中就能表現自己,會更容易融入企業集體中,就很快與企業原有的職工相處。有體育特長的畢業生在企業中能利用自身的特長帶動整個企業體育文化發展,能得到企業領導的賞識,有利于事業發展。因此,具有專業知識又有體育運動特長的畢業生,成為企業競相招聘的對象。如何進行體育教學改革,使之更好為就業服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1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教學沒有準確進行定位。注重競技成績,忽略健康標準;注重軀體健康,忽略心理健康與適應能力;注重統一標準,忽略個體差異;注重課堂教學,忽略課外指導。2002年國際重新制定了《國家體育健康鍛煉標準》,提出把以人為本,培養終身體育意識貫穿整個學校體育教育當中去,要求把知識、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融入體育教育。但,此時的體育教育也只是培養人們鍛煉身體素質的一項輔助教育功能,沒有納入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視野加以重視。近年來,隨著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體育文化成為人們生活休閑的一項主要活動,企、事業單位把開展體育活動作為活躍單位職工文化,提升企、事業單位形象,凝聚人心的重要日常工作來開展。很多單位之間的交流都是通過開展體育活動來實現。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社會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期望不斷提高,人們期望通過體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思想品質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以及體育專項技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
2 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育功能
體育教育應為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活躍體育文化人才,并發揮其輔助功能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人才。體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掌握運動技術能力,體育競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和抗挫折能力;體育訓練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持之以恒意志品質;組織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得到鍛煉,各方面素質在鍛煉中得以提升。
3 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原則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不能等同于職業技能培訓,而是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簡而言之,就是知識技能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改革成為學校教學改革主要發展方向。體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應順應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開展系統的教學改革。體育教學改革應遵循在下原則:(1)系統性原則。體育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體育教學改革必須符合國情,適應時代,為社會服務,為國家發展培養所需人才。(2)健康性原則。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鍛煉身體,建立健康意識,使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組成的綜合教育,全面貫徹“健康第一”教育方針。(3)適應性原則。體育教學采用哪些教學內容和手段必須與用人單位需求相適應,畢業生所學習到運動技能和運動基礎知識能適應企業文化,并能推動企業文化進一步向前發展,活躍企、事業體育活動,增強企業活力。(4)目標性原則。體育教育必須具有目標性,體育教學內容的傳授是讓學生畢業后就業到企、事業單位中,能夠為企、事業服務,學習到的東西能夠展現出學生的能力,并能夠得到企、事業職工的認可。(5)靈活性原則。學生在身體、心理、愛好等多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教學改革既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需求,也要考慮個體差異需求,從而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進行差異性教學。(6)綜合性原則。學校是一個小型社會,是學生走到社會的綜合訓練場,培養的學生既要掌握專業知識技能,也要具有社會所需綜合性素質。
4 以就業為導的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
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必須重新確定體育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區別于義務教育期間體育教學改革,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需將體育與職業緊密地結合起來,針對不同職業的發展方向,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充分掌握不同職業實用性的身體訓練方法和專項運動技術。
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應依據新的體育教學目標,針對所設專業的未來行業、職業勞動特點,改進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育傳授的運動項目應是當地流行、群眾參與度比較高的體育運動項目。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比如:廣西現在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是:汽排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學生對專業就業地點、行業專業單位要有預判,要了解所在城市開展體育比賽項目比較多的是什么,在體育教學中這些項目內容作為授課的重點,其他運動項目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練習,教師進行課外單獨指導練習即可以了。教師在確定本學期的授課內容和制定學期授課計劃時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要積極參與,教師綜合學生意見后才確定學期的教學內容,學生根據自己運動能力和興趣選擇運動項目。
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的體育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一般體育教師基本素質,還要了解專業相關信息,并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成為一個新時期全能型體育教師。
“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院校辦學宗旨,為適應市場需求,各方面的教學改革都圍繞這一宗旨進行。體育教學改革也必將從單純基本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授向體育教學與職業特性的結合轉變,結合行業未來發展設計教學內容,使之更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鳳威,趙樂發.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模式探索與研究[J].理論界,2012(1):193-194.
[2] 邵寧寧.就業導向下中職學校體育課教學探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5):140-141.
[3] 王暉,曹素琴,徐欣.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改革[J].成人教育,2012(1):111-112.
[4] 郭志勇.從就業導向看職業教育發展[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4):5-7.
[5] 熊惠平.高職教育就業導向模式的轉變[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