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侯(臣斤)壺
時代: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現藏:山西博物院
藏品特征:通高68.8厘米,口縱18厘米,口橫22.8厘米,腹最寬35.2厘米,1992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壺整體呈長頸垂腹橢方形,壺口開在四周鏤空的波曲形華冠之中,口下飾獸目交連紋。蓋為平蓋,上有山形鏤空捉手,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雙耳作象首形,其上揚的長鼻又呈曲體龍形,耳內各套一環。頸部飾波曲紋,腰橫一道鱗紋,腹部以一個圓突的雙身龍首為主,輔有多條身軀相交的龍紋,圈足飾獸目交連紋。器物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實為西周青銅器中之精品。
蓋內鑄銘文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臣斤)作尊壺,用享于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記載晉侯(臣斤)作此壺,用于祭祀其祖、父。晉侯“(臣斤)”是墓地中唯一能與《史記·晉世家》記載的姓名相吻合的晉獻侯。該壺屬國家一級文物。
相關背景資料:壺為盛酒器,同時也是重要的禮器。壺這種器形,自商代出現以后,從西周到東周都很流行,一直到漢代仍然沿用。晉國自西周初年叔虞受封唐地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歷經600余年,盛極一時。晉國青銅器以數量豐富、造型奇特而著稱,是周代青銅文化的代表。
晉侯(臣斤)簋
時代: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現藏:山西博物院
藏品特征:通高38.4厘米,口徑24.8厘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蓋為隆頂,圈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頸,鼓腹,圈足外侈,下連方座。兩側有獸首垂珥耳,雙耳渾厚,頗具氣勢。圈足底部一環,應為系鈴所用。蓋頂、蓋沿、器頸、腹圈足各飾獸目交連紋一周,兼飾粗疏的橫條溝紋。方座每面三邊也飾獸目交連紋,方座面上四角各飾一個牛角形獸面紋。蓋內、器底鑄有銘文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昕作尊壺,用享于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內容與晉侯(臣斤)壺相同。屬國家一級文物。
鳥尊
時代: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現藏:山西博物院
藏品特征:通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鳥頭微昂,高冠直立,圓睛凝視。禽體豐滿,兩翼上卷,鳥背依形設蓋,蓋鈕為小鳥形。雙腿粗壯,爪尖略蜷。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鳳鳥頸、腹、背飾羽片紋,兩翼與雙腿飾云紋,翼、蓋間飾立羽紋,以雷紋襯地,尾飾華麗的羽翎紋。鳥尊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周禮·春官·司尊彝》記載古代祭祀禮器中有“六尊六彝”,“鳥彝”即為其一。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彝”,可證其確為宗廟禮器。據考證,這件國寶的擁有者就是改唐為晉的晉侯燮父。
相關背景資料:鳥獸尊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種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器形模擬鳥獸形狀,常見的有鳥尊、象尊、羊尊、虎尊、牛尊、鴨尊等。鳥獸尊作為實用器時,在背頂中心處開孔,鳥獸體中空,可盛酒;鳥獸嘴處有流,可傾酒。鳥獸尊形象逼真,巧奪天工,體現了古人在青銅鑄造方面高超的技藝。
鳥蓋人足盉
時代: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現藏:山西博物院
藏品特征:通高34.6厘米,岙身徑20.6~21.8厘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盛酒或盛水器。扁橢圓體曲流形盉,頂部開長方形口,口沿外侈,器蓋為圓雕的振翅鳥形,以熊形鏈與岙身相連。器前有昂首曲頸的龍首形流,后為獸首形鏨。器足為兩個半蹲的裸體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盉身兩側飾三周圓形紋飾,中間是蜷曲的團龍紋,其次是一周鱗紋,外圈是斜角云紋。盉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有細雷紋為地,兩側為鱗紋。這件盉造型別致,構思奇特,堪稱岙中之冠。據考證,墓主當為晉獻侯夫人。屬國家一級文物。
相關背景資料:晉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南,是二十世紀西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晉侯墓地的發掘工作開始于1992年,從1992年至2000年,先后做過6次發掘工作。共發掘出九組十九座晉侯及夫人大型墓葬。整個墓地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30米,九組十九座晉侯和夫人墓葬在墓地分三排排列。另有大量的附屬車馬坑和陪葬墓正在清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