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思
[摘 要]科舉制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它為人們提供了公平競爭入仕做官的平臺,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選拔制度;英國的公務員考錄制度是在借鑒中國科舉制度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既有對科舉制度的傳承,也有對它的超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科舉制度是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的歷史淵源,而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是又是對科舉制的升華,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法和歷史比較法,對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與中國科舉制度的淵源關系進行梳理,重點闡述了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傳承與超越,對我國現代公務員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有一定啟示意義。
[關鍵詞]公務員考錄制度;科舉制度;傳承;超越
[中圖分類號]D6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72 — 02
一、對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的評鑒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分科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它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完備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襲到清末,歷時1300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推行時間最長的一種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一)科舉制度的優點
科舉制度被廢除后,不少人存在一個思想誤區:把封建制與科舉制等同,把八股取士制度當做科舉制度的全部。因此,科舉制度長期以來為人們所批判。但是我們若以全面公正客觀的態度來認識科舉制度,卻能發現它有著合理的內核,實際上已形成了一種“篩選德才兼備人才的權力精英體制”。〔1〕
1.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考錄原則
古代中國科舉制度有其合理的內核,在考試過程中制定了很多制度來防止考生的作弊行為以及考生和考官串通作假的行為,比如,對主考官實行回避、鎖院制度,對考生考卷實行糊名、謄錄制度。正是由于這些具體制度的施行,使科舉制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盡管各朝代科舉考試具體科目和內容設置不同,但基本是按分數從高到低錄取,以唐朝的殿試為例,“中試者分三甲,一甲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3〕,體現了競爭擇優的原則。在科舉制度下,考試是選官的基本途徑,普通人只有通過寒窗苦讀,才能實現躋身于社會上層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人們重視教育、勤奮讀書的優秀品質,在客觀上推動了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普及。
2.集中的人事選拔權
科舉制把分散的人事選拔權收歸中央,科舉考試的內容、形式、用人標準等完全由中央確定,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官吏選拔方式。中央利用科舉制的這一措施,壟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公平公正的考錄原則打破了門第的限制,讓一大批普通的知識分子甚至出身寒微的平民通過考試方式也有入仕做官的機會,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加強了行政權力的統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也通過四書、五經等儒家思想的考試內容,向知識分子灌輸了等級觀念,統一了其意識形態,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政治穩定。
(二)科舉制度的弊端
1.考試內容逐漸僵化
隋煬帝開科取士,科舉制開始萌芽,這一時期主要考時務策,也就是撰寫有關當時國家政治方面的論文,為國家各方面發展提供政策,較為實用;到唐朝,“進士”和“明經”科是主要考試科目,此外要加考詩詞歌賦,這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宋代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進行了改革,取消了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4〕。經義,與論相似,都要求寫文章,但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做題目,并用經書中的理念進行闡釋,考試內容逐漸僵化;到明代以后,科舉制度雖然日益完備,形成了包括院試(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的一套考試體系,但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它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措辭要用古人語氣,格式很死板,對結構和字數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綜上所述,科舉制從建立到衰亡,其考試內容都是以四書、五經以及詩詞歌賦為主,起初確實能夠為封建生產關系服務,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考試內容越發顯得空洞單調,沒有貼合實際,從而導致知識分子注重死記硬背,忽視了實際的社會需要,此外,考試內容重文輕理,缺乏實用性,埋沒了大量科技人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考試程序日漸復雜
隋朝科舉考試屬于初創階段,采取地方薦舉和中央考試相結合的考試程序;宋代確立了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即州試、省試和殿試。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初步考試有三種,童試、歲試和科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的學校成為生員,俗稱“秀才”,“秀才”參加每一年一次的考試,叫做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也分為三種,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考中了成為舉人,接下來是會試,是第二年的春天到京城考試,考中了成為進士,之后的第二個月進行第三場殿試,考中后就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樣看來,以清朝來說,它的錄用考試要經過童試、歲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和任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程序紛繁復雜,所以一個人要想通過科舉考試入仕做官,可能要耗費大半生的時間,如果再遇上不得志,可能到老也不能如愿。因此,盡管出發點是為了強調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謹性,但越發復雜的考試程序、求偏求難的考試內容以及種種防止舞弊的制度辦法導致科舉制度畸形發展。
3.考選方式過于單一
古代科舉考試的考選方式分為筆試和面試,以筆試為主。如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按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考試形式為筆試,每場考三天;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也是筆試形式,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考中的貢士參加由皇帝主持和出題的殿試,殿試只考一題,內容為對策,為期一天,考試形式為面試,但有時是皇帝出題,考生以筆試形式答卷,由大學士評卷并草擬出名次,皇帝圈閱同意即可。因此,古代科舉考試的考選方式比較單一,通過筆試只能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不能考查考生的其他方面綜合能力,導致招錄的人才在擔任官職時缺乏一定的素質。
總之,以辯證的、全面的、歷史的眼光來評鑒科舉制時,我們應看到它確實有一定的弊端,如考試內容逐漸僵化、考試程序日益復雜、考選方式過于單一等,但它公平、公正、擇優、錄用的考試原則和以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形式都是具有開創性的,是值得西方國家甚至當代中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借鑒的。
二、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對中國科舉制度的傳承
(一)科舉制西傳至英國的必然性
“科舉制會受到英國人的推崇和效仿,原因在于它適應了英國當時社會的需要”〔5〕。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興起,必然導致政治制度層面的變革。18世紀以前,英國文官制度的選用或實行恩賜官職制,或實行政黨分肥制,這些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官員選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因此急需打破傳統的陳舊的取材方式,建立起公正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選拔方式,雖然此時的科舉制度在內容上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在形式上,它的標準化操作手段剛好滿足了英國人才選拔的需要。由于英國資本擴張,使其接觸到了中國的科舉制,于是吸收了科舉制的精華,即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考錄形式,也就是說,科舉制傳到英國甚至其他西方國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 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對科舉制度的傳承
事實上,西方國家借鑒科舉來建立公務員制度正是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的。1600年東印度公司建立。鄧嗣禹認為:公司在有限的基礎上為印度引進了考試任職制度,“結果使中國的這一發明及時在印度得以充分發展。”〔6〕 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國的英國人在《中國文庫》這本英文雜志上發表文章,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試競爭原則,并預言:“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7〕中國的科舉制度,第一次被看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1855年5月,政府頒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個樞密院令;1870年6月4日又頒布了第二個樞密院令,這標志著英國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8〕,至此公務員考錄制度在全英國境內推廣開來并對西方各國產生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的藍本,必然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一,“公開考試原則”〔9〕。英國的考試公開,包括考試公開和錄用結果的公開兩方面。考試公開指的是開考前通過報刊、廣播、電視、政府公報等各種渠道和媒介,向社會公布招考職類、報考條件(一般包括職務、責任、待遇、報考資格等)、開考科目和內容、考試時間和地點等,便于有志者報考,也便于公眾進行監督。錄取人員的名單,也要公示并通知報考者本人。第二,平等競爭原則。每個人在公務員考試上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不因性別、民族、種族、宗教信仰、出身等原因受到歧視。第三,擇優錄取原則。公務員的錄用必須在競爭考試的基礎上以考試成績的優劣作為選拔的標準,根據報考人的知識、能力和品行,擇優錄取,這樣才能保證優秀的人才進入文官隊伍,達到選賢任能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可見,從英國現代公務員考錄制度的原則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考試理念來看,兩者有著相通、相似之處,這成為推導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與中國科舉制度淵源的又一重要依據。
三、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對中國科舉制度的超越
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是吸收了科舉制度的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形式,但拋棄了其陳舊的考試內容,用標準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資本主義內涵以及考選方式,成就了對中國科舉制度的超越。
(一) 考試內容更加貼近實際。
現代英國公務員考試,對于不同類型的公務員,即普通公務員和高級公務員以及報考不同職類的公務員,考試內容均有所區別,但大多都與政府工作緊密相關。在普通公務員考試中,情景模擬考試會給報考者假設日常政府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或者突發狀況,然后給出選項讓報考者做出選擇;“數字推理測試會給出若干組政府工作經常會遇到的具體數字,讓考生分析后進行多項選擇”〔10〕,以考查報考者的數字敏感能力;電子文件筐的處理就是讓報考者以一定的身份來處理若干份文件,以考察其能否分清任務的輕重緩急,以及是否認識所報考職位的工作職責;小組討論是圍繞一個話題,通過考生的討論或辯論的形式發表個人觀點和意見,并最終達成共識,提出有效的政府決策或對一問題的看法。對于高級公務員的招考要求較高,需要有一定的經驗、技巧、人格特質和任職資格,因此在高級公務員的考試中,面試是主要的方法,除了考查報考人過去的工作經歷、知識水平、團隊合作能力以外,也可通過心理測試來考察其重要的心理素質。總之,無論是普通公務員還是高級公務員,現代英國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與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相比都更加貼近實際,且注重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 錄用程序更加簡單易行
現代英國公務員的考錄程序相對比較簡單,大體分為四階段,即“招考-考試-選用-試用”。〔11〕招考即政府各部門通過報刊、電視、廣播、政府公報等媒介發出招考公告,公布招考的職位、報考資格、考試科目和內容、時間和地點等;考試對于普通公務員分為網上模擬測試和正式集中考試,網上模擬測試和在線正式考試的內容、難度相似,正式集中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而高級公務員以面試為主;選用是對考試合格的人,按照成績高低擇優推薦給用人單位,用人單位通過資格審查、面談及體檢后,選用相對滿意的人才;試用是對新錄用的公務員進行一段時間的試用期,一般為三個月到一年不等,在實際工作中再考核被錄用者是否具備任職的水平和能力。總之,無論是普通公務員還是高級公務員,從報考到正式上崗工作一般不會超過一年,考錄程序相比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而言更簡單易行。
(三) 考選方式更加科學多樣
英國現代公務員的考選方式一般以筆試、面試、在線考試、評價中心測試和電子文件筐測試等為主。筆試用來測驗報考者個人的知識結構、分析思維能力和文字表達等方面的素質能力,英國公務員考試的筆試試題就大部分職位來說,對算術、歷史、地理、作文、語法等比較重視,但1985年之后,筆試基本被廢除,目前僅限在“快速升遷通道”錄取計劃中使用;面試是用來考查報考者個人的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性格特征以及機敏程度等,除此之外,還可以了解考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在線測試是英國公務員考試的一大特色,分為在線模擬評估和在線正式測試,主要考試內容為數字推理和詞語推理,考生通過在線模擬不僅可以熟悉題型,也可以通過電腦評分和建議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公務員工作,并預測自己在下一階段的成功幾率,這樣不僅提高了招錄效率,也節約了成本;評價中心測試主要是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類似于無領導小組討論,通過考生之間的互動,來評量考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說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領導潛能等;電子文件筐測試主要通過不斷向考生發送電子郵件,讓考生做出判斷和決策的方式來考驗候選人的抗壓能力、應變能力、決斷能力等。英國公務員考試多樣化的考選方式,不僅能夠考察候選人的綜合素質能力,而且能夠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學。
四、結語
考選制不僅是科舉制的核心,也是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真正從科舉制中借鑒的內容,它不僅采取了“以試選人”的新辦法,更重要的是它采取的公平競爭機制,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來選拔人才,體現了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的公開、公平、公正的精神。合理的內核、公平的考試形式以及貼近實際的考試內容和多樣化的考選方式,使得英國公務員考錄制度完成了對科舉制度的傳承到超越的過程。所謂“觀今宜鑒古”,我們要采取辯證的態度看待科舉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考選制也成為我國公務員制度所必須堅持和強調的內容。此外,在內容設置上應吸取科舉考試的教訓,根據各用人部門的實際需求和各行業各職位的不同性質,采用基礎知識加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等多層考試和多樣考選方式相結合的辦法,選拔出既有一定文化水平,又有相應專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進入國家公務員隊伍。最后,要簡化考試錄用程序,避免紛繁復雜的考錄過程中摻雜了某些人為因素,影響了公務員考試的公平公正性。
〔參 考 文 獻〕
〔1〕梁寧森.科舉制:英國文官制度的起源〔J〕.學術交流,2007,(05).
〔2〕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1:56.
〔3〕徐曉杰,王一媛.古代科舉制度與現代公務員制度〔J〕.理論學刊,2008,(08).
〔4〕劉海波.英國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的淵源〔J〕.福建論壇,2010.
〔5〕任爽,石慶環.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
〔6〕梁寧森.科舉制:英國文官制度的起源〔J〕.學術交流,2007,(05):5.
〔7〕施忠連.科舉考試與西方文官制度〔J〕.孔子研究,2009,(03).
〔8〕劉海波.英國文官制度與科舉制的淵源〔J〕.福建論壇,2010.
〔9〕羅之芹.英國高級文官后備人才的選拔與培養計劃〔J〕.中國人才,2009,(02).
〔10〕陳嶺.比較與啟示——從西方文官制度和科舉制談起〔J〕.行政與法,2003,(07).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