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曼 史瓊
摘 要:羅榮渠在《美國在東亞的全球戰略與對華政策》一書中,對美國20世紀3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對華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將美國對華政策分為美國綏靖政策放任日本侵華、對日宣戰防止日本強大、扶持蔣介石政府防止中國加入共產主義陣營三個階段,在對這三個階段分析過程中得出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是追求本國利益,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處理好中美關系,以史為鑒,在合作中對立,在對立中合作,做到中美關系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美國;對華政策;中國;啟示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041-02
羅榮渠先生在《美國在東亞的全球戰略與對華政策》一文中開篇即談到研究東亞國際關系史時要牢記三點:第一,主權與獨立是現代國際關系的基礎,當時對于中國只有字面上的意義;第二,當時中國在東亞的國際權利政治結構中只扮演一個次等角色;第三,當時列強不僅控制和影響了中國的對外政策,而且也對中國的國內政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觀點將是我們研究中美關系問題的基本認識??偟膩碇v,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直到現在都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將分析1931—1949年間美國對華政策,為我國對美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及參考。
一、美不同時期對華政策
(一)美國綏靖政策放任日本侵華
美國在1931—1941年期間,首先對中國實行了門戶開放政策,參與瓜分中國,在中國建立殖民勢力范圍并企圖控制中國選擇發展道路。在中、美、歐、日外交關系中,中美關系處于最次位置,美日關系處于第二位。日本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讓美國看到戰爭商機,日本對于美國來說是“大客戶”,對華戰爭讓美國大發戰爭財,直到1941年12月7日清晨,位于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被日本戰機空襲,美國人才停止對日出口。這段時間,美國不但沒有幫助中國,反而助推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二)對日宣戰防止日本勢力擴大
這一階段主要時間跨度為1941—1945年。在此期間,美國通過廢除美日商法、物資禁運、武器禁售這些手段來截斷日本的物資來源,造成日本物資緊缺,在維持歐洲戰場的同時,通過太平洋戰爭來擊敗日本。在這一階段,美國已經將全球戰略這一新思路融入其政治計劃中去。包括保持美國和西半球的領土、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完整,防止英帝國的瓦解;防止日本領土版圖的擴大等。由于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牽制日本勢力的主要戰場和主要力量,這個時期,美國為了防止日本占領中國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不可預測的階段,同時也使美國陷入危險的境地,而對中國提供了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的援助。
(三)扶持蔣介石政府,防止中國加入共產主義陣營
戰后,美國看到了國內態勢,同樣也看到了蔣介石政府的腐敗,但是美國極力希望以和談方式解決中國國內問題,收編共產黨,同時鞏固親美的蔣介石政權。中國邊境上的蘇聯永遠是美國必須提防的對手,中國加入共產主義陣營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對美國都是壞事。然而由于蔣介石政府挑動事端,中國內戰還是爆發了,美國為了維持親美政權,繼續支持蔣介石政府。此時美國的對華政策的中心是在中國國內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傀儡,然而由于蔣介石政府的腐敗以及中國民眾對于共產主義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國的仇視,勝利的天平最終倒向了中國共產黨。
總而言之,美國對華政策的反復,從維護經濟利益到維護國家安全直到反共意識形態的樹立,都可以看出,美國的對華政策始終以本國利益為中心,也可以說,中國人民的勝利給了美國一個教訓:美國不是失去了中國,而是失去了自己的聲譽和良知,中國從來不屬于任何人。
二、美對華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經歷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都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可是,當我們沉浸在改變所帶來的歡樂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著改革所帶來的危害。外來文化對于中國的影響日益加大,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現象,比如出國熱、移民熱、文化腐朽等,其中出國與移民的人口中,約50%去了美國,中國流失大量財富。當然,目前的中國不能和經濟、軍事、影響力強大的美國相匹敵。物質生活的誘惑,自然地使兩者間的國際交往發生嚴重的傾斜,產生一些病態的發展趨勢。在國內的發展中,照搬西方、盲目追求高消費、崇洋媚外等行為的發生導致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的扭曲。但是,欣慰的是西化現象在目前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糾正和阻止。
(一)外交的中心思想是維護本國利益
在美國與我國進行外交往來的幾十年中,其中心思想一直是維護本國利益。1931—1941年間,參與瓜分中國以謀求本國利益,并且放任日本侵華。1941—1945年間,本國利益受到損害,對日宣戰,防止歐洲國家強大。1945—1949年,扶持蔣介石親美的國民政府,謀求美國在東亞,乃至亞洲的利益。所以,美國與我國二十年的外交過程中,制定外交政策的主線就是維護本國利益,這二十年間美國試圖在中、歐、日、美四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尋找利益的平衡,同時尋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從美國的外交經驗上來說,我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應該把多股力量的平衡作為關鍵,同時把本國利益放在首位,務必充分考慮本國利益,防止本國利益流失。
(二)實現現代化是提升我國外交實力的有力保障
全球化進程中,現代化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一個重要階段。美國通過不斷發展,在20世紀初期實現現代化,工業發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可以說,美國的快速發展是現代化進程的結果?,F代化進程需要逐步推進,讓本國人民享受國家發展所帶來的福利是各國努力的根本,然而,實現現代化并不是坐火箭,也不是盲目推進。我國發展的幾十年來,一味追求的快速發展讓我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國有企業為例,新聞上公布的數字變化僅凸現一個“快”字,而國有企業生產同樣也是以“量”的變化來突出進步和發展,未來現代化應該是有選擇的現代化。社會并不排斥“西化”和“現代化”意義上的重合,歐美國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其現代化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然而“現代化”應該選擇性的“現代化”,同時在現代化的同時追求“量”和“質”的共同進步。
(三)對立合作是中美關系的主線
由于美國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我國不能排斥與美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但是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我們也不必擔心會與美國在政治、軍事,甚至經濟等方面有太深的合作,例如美國阻止了多起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的兼并案,例如中美兩國不可能建立同美日、美韓類似的軍事同盟關系。東亞局勢、中東局勢和西亞局勢應該讓我們清醒,美國目前充當世界警察依賴于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中國處在和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經濟上不斷強大不但能夠解決國內矛盾,而且能夠不斷增大國際影響力和整體實力,“超英趕美”已經成為事實,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因此,在合作中對立,在對立中合作將是我國對美政策的主線。
(四)提升經濟實力是國際外交的根本保證
1900年,美國GDP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在此之前,美國迅速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工業強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經濟的迅速騰飛也促使其參與世界政治活動,1945年直至今日,美國在世界都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二戰后,“布雷頓森林會議”達成協議,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是因為美國是世界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外債最多的國家。目前,美國是世界五百強企業聚集地,“立足美國,坐擁全世界”是十幾年前全世界公司共同的口號。由此看來,美國目前在全世界擁有絕對的外交實力是有其雄厚的經濟做后盾的。我國的GDP在2012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與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力求國際外交的絕對地位,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保證。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美洲史論[M].北京:商務圖書館,2009.
[2]楊玉圣.羅榮渠教授與美國史研究[J].美國研究,1996,03:123-132.
[3]張壽奇.試論二戰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D].合肥:安徽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