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摘 要: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和諧社會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和社會文化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基本保持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為當下我們黨構建和諧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和諧社會;歷史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149-03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以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強烈的使命意識,這使得中國共產黨超越其他一切政治力量,登上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舞臺。而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我們黨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并取得了重大進展。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黨面臨的歷史考驗
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鄧小平說:“新中國成立后的頭八年,也就是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們的發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當的。”[1]這是沒有政治偏見的人所認同的。故以此段時間為本文研究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歷史節點。
新中國成立初,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我黨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面臨著新的歷史考驗:在新中國成立的頭三年,也就是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里,我們黨的政治建設面臨國際和國內的雙重考驗。“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在政治上采取不承認政策,在經濟上實行封鎖禁運,”[2]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殘余武裝、特務分子和反革命勢力還在進行著破壞、暗殺和暴亂。解放全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進行,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且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侵略與掠奪,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朽統治,加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和國民黨反人民戰爭的摧殘,工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整個國民經濟千瘡百孔。
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總任務。1956年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在國際上蘇聯和東歐國家先后發生嚴重騷亂,暴露了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存在的問題,這就要求我黨在社會建設方面,分清社會主要矛盾,借鑒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政治建設方面,在強調擴大人民民主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在經濟建設方面,1956年初,由于對經濟建設的規律了解不夠,對農業生產發展速度要求過高,我們在發展中出現了急躁冒進的情況,這是黨中央應當引起注意并著手加以糾正[1]。
面對上述的歷史考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基本任務,繼續把解放戰爭進行到底,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用最大努力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以便為大規模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隨著國情和國內主要矛盾改變,隨時調整各方面的方針和政策,維護社會的穩定,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構建社會和諧的歷史經驗
新中國成立初,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作出了艱辛探索,“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3]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維護黨的領導核心,為鞏固民主政權和加速建立新的經濟秩序提供政治前提。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的政權的建立,面對新的困境,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的核心地位,才能領導人民建立新的經濟秩序,抵抗國內外反動勢力,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正因為黨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進而漸漸獲得了人民的認可和擁護。因此,堅持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就能把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發展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就如毛澤東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4]。
第二,協調經濟建設中的各種關系,快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的政權建立以后,國家的各項事業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國家要發展,人民要溫飽,首要解決的就是經濟建設問題,也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問題。
新中國成立前三年,新中國的經濟被劃分成五種主要的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針對這種經濟形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中提出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5]的經濟方針,促進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發展生產,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種經濟成分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指導政策。同時,在加快工業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共中央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如1953年毛澤東在談到重工業與農業之間的關系時表示,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中共的最大“仁政”。面對農業的落后與工業建設相制約的問題,中國共產黨“通過農業合作化的推行,糧食統購統銷制度來建立以及城鄉產品交易中的價格‘剪刀差,完成了國家工業化建設所需的原始資本積累。”[6]
1956年初,黨中央根據經濟建設中出現急躁冒進的情況,與同年4月25日,由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其核心是討論經濟問題,從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如提出關于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問題,針對國內生產力布局的問題,提出了關于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系問題。而在消費問題上,毛澤東認為,要對經濟成果進行合理分配,同時滿足所有者和勞動者的需要,使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關系,就是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更好地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管理體制上,毛澤東提出必須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這一系列的措施,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進而為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社會制度,以法治來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展開,加強國家政治、法律上層建筑領域的建設,更好地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成為迫切需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根本制度,并建立了有中國特點的民主制度基本框架,即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體系。這些政策的建立首先有利于各級人民政府獲得了人民的認同,為國家與人民之間建立起和諧的政治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億萬人民群眾無限熱情地投身于新中國的各項事業中,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助力,且同時有利于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和諧相處。
第四,理清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確保社會穩定有序。針對1956年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大環境下,出現了以人民內部矛盾表現出來的對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一些問題,要求我黨在社會建設方面,要分清社會主要矛盾,借鑒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教訓,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中國共產黨人在反復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得出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沒處理好社會成員之間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的和諧發展的問題,使人民群眾對社會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故首先要理清這種矛盾的性質,然后再根據具體情況解決這一問題。為此,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7]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應當運用的方法,解決敵我矛用專政的方法盾,對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討論、批評和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并將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概括為“團結——批評——團結”。
毛澤東關于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提出,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社會矛盾,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創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
第五,為豐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繁榮科學和文化藝術工作的指導方針。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和國內對科學和藝術實行強制和專斷的行政手段,我黨在總結經驗的上,提出“雙百”方針,就是要求,對于“中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并且必須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文化來整理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8]這項措施糾正科學文化領域存在的不良傾向,開闊和活躍了人民的眼界和思想,提高了知識分子對文學創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人民個體而言,使人民群眾獲得了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對文化建設而言,使科學文化藝術各部門出現了生氣勃勃的景象,促進了社會文化領域充分保持活力。
綜上所述,黨對于社會建設和發展各項事業所做出的探索,與我們在新時期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同的,就是“在保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其功能處于最大優化狀態的社會。”[9]因此,從正確政策來看,可以說黨對社會發展所做出的探索,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的探索。
三、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迪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這些經驗對我們今天在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其一,解決和諧社會建設的問題,以認清國情為前提。同時,馬克思主義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而在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就應該認清國情這個實際。
我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頭三年和中共八大上關于國情的認識是比較正確的,但其后的一段時期,在認識上出現了問題,導致對社會發展產生失誤。這些沉痛的歷史告誡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認清國情,搞清楚什么是當前的主要社會矛盾,如在新世紀新時期,“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9]
認清國情是遵循客觀規律,使建設規模和改革方法、力度與中國實際情況相適應。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3]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才能少走彎路。
其二,正確認識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黨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在處理現實的社會基本矛盾上又犯了嚴重的錯誤,造成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只是認同“理論上”的矛盾,而在實踐中卻與之背離。這就是告誡我們黨在改革,建設和發展各項事業時,不但要注重理論發展,同時在實踐操作中注重細節,理論同實踐同步改進發展。
其三,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從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來看,中國社會一直處于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不和諧狀態,中國共產黨以其最關注社會問題、最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政黨為己任,協調各項事業中不和諧的因素,為建設社會和諧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樣在現階段,我們同樣要堅持這一原則。
同時要加強黨的建設,這對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同樣重要。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迅速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處理好社會成員及經濟、政治、文化的和諧發展問題,沒有把社會公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到應有的重要位置。為此,要做到“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10]在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同時,“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3]“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3]這樣才能為社會和諧提供堅強的領導核心。
其四,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發展的首要位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關于人民內部發展的矛盾,在一時期表現為各階層利益的矛盾。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新舊體制的轉軌時期,中國社會的人民內部矛盾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點,比如“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5],這就需要我們黨必須協調發展中的各項矛盾,分析矛盾的時代特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5]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
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和諧社會的初步探索,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對未來理想社會思想而形成的理論成果的繼承,同時也為我們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經驗。為此,在新時期,構建社會和諧的道路上,我們同樣“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5]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3.
[2]任超陽.中蘇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情之比較[J].福建黨史月刊,2011,(18):44.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
4/64186/66655/4492666.html
[6]辛逸,馬冀,葛玲.中國共產黨與和諧社會構建[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7.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399.
[9]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
[10]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M]//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